南宋的明教是个怎么样的教派?明教为何被称之为“魔教”?

2021-01-13 09:56:43 作者: 南宋的明教是

  南宋的明教是个怎么样的教派?明教为何被称之为“魔教”?小编带来具体的文章供我们参阅。

  宗教信仰在宋代有较肥美的土壤和宽广的活动空间。佛、道是被官方认可并受扶持的宗教,故自视为正统宗教除此之外,在北方南国、城市村庄甚或偏僻的山区还活泼着许多一贯被官方制止或被佛道所唾弃的宗教教派,史书中称其为“魔教”或“邪教”,这便是民间隐秘宗教。

image.png

  宋代的民间隐秘宗教是被官方严加制止或明令撤销的,但是由于特别的历史条件的限制,民间隐秘宗教不光没有隐姓埋名,反而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宋代民间隐秘宗教不只教派繁复,撒播广泛,染者甚众,并且大都隐秘宗教成为基层穷户用来抵挡官府压榨和克扣的有力思维兵器。

  宋代隐秘宗教教派特别多并且十分杂乱,各地称号也大纷歧样。北宋仁宗时,在京畿、河北一带有“经社”、“香会活动;北宋末,在浙东区域有“白云宗”和“明教”;南宋初江南有“白莲宗”和“白衣礼佛会”;南宋宁宗时,江浙一带更有“白衣道”的宗教安排陆游在其笔记中对南宋江南一带的隐秘宗教安排有较具体的记载:“淮南谓之二会子,两浙谓之牟尼教,江东谓之四果,江西谓之金刚禅,福建谓之明教、揭谛斋之类,名号纷歧”。这是有名号的,至于那些“夜聚晓散,传习妖教”的就更多了。

  虽然隐秘宗教安排称号纷歧,但有一点根本上是相同的,即其教义多崇尚佛道,有的信佛,有的崇道,也有的是佛道交融而成的新教派。如有的宗教安排“凡魔拜必北向,以张角实起于北方,观其拜,足以知其所宗”。很显然这支教派与五斗米道有联系,系五斗米道的撒播;有的教派“云其原出于五斗米,而诵《金刚经》。其说皆与今佛者之言异,故或谓之金刚禅。然犹以角字为讳而不敢道也”。

  此教派既非道,亦非佛,是佛道糅合而成的新教派。这种状况在宋代较为遍及,由于佛道是正统宗教,遭到官方的礼遇,隐秘宗教要想得以生计和开展,不被官方撤销,只要依托佛老,尽量削减费事,这是合乎情理的。宋代隐秘宗教安排许多,但有较大影响的有摩尼教(或明教)、白云宗、白莲宗、白衣道等。

image.png

  摩尼教(明教):摩尼教系波斯人摩尼创立于公元3世纪,公元694年由回纥传入我国。唐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灭佛,摩尼教遭到牵连,亦被官方制止,从此转入民间,成为隐秘宗教。五代后梁贞明六年(920年),陈州母乙、董乙聚众起义,参与者多为摩尼教徒。《旧五代史》有记载:“陈州里俗之人,喜习左道,依浮屠氏之教,自立一宗,号曰上乘;不食荤茹,诱化庸民,糅杂淫秽,宵聚昼散。州县沿袭,遂致滋蔓。”

image.png

  摩尼教自转入民间后,糅进了佛道的内容,原始的摩尼教已蜕变成佛、道、摩尼三教的结合体,构成了一种新的隐秘宗教安排,但仍与摩尼教有相承联系,这便是明教。摩尼教之被称为明教,始于五代,宋代有些当地称摩尼教,有些当地称明教。宋代明教活动区域主要在南边,尤以福建、两浙为最。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载:“闽中有习左道者,谓之明教,亦有明教经,甚多刻版摹印,妄取道藏中校定官名衔赘这以后。烧必乳香,食必红蕈,故二物皆翔贵,至有士人长子辈,众中自言:‘今天赴明教斋’。予尝诘之:‘此魔也,怎么办与之游?则对曰:‘否则,男女无别者为魔,男女不亲授者为明教’。”

  明教不是原始的摩尼教,但承继了摩尼教的根本教义并糅合了佛道的一些内容,洪迈在《夷坚志》中有具体记载:“吃菜事魔,三山尤炽。为首者紫帽宽衫,妇人黑冠白服,称为明教会。所事佛衣白,引经中所谓‘白佛言,世尊’,取《金刚经》一佛二佛三四佛认为第五佛。”“又叫末摩尼,采《化胡经》‘乘自然光亮道气,飞入西那玉界苏邻国中,降诞王宫为太子,落发称末摩尼’,此自表证”。“其经名二宗三际。二宗者,明与暗也。三际者,曩昔、未来、现在也”。由此可见,明教虽糅进了释教的内容,但保留了摩尼教的根本教义,这便是二宗三际说。二宗是光亮和漆黑,三际是初际、中际和后际,也便是曩昔、现在和将来。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