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构筑海洋生物资源“大养护”格局

2021-08-03 08:00:11 作者: 山东自贸试验

□记者从春龙报道7月9日,“第三次中韩联合增殖放流活动”现场。

□ 本报记者 从春龙

7月9日上午,在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天马栈桥的“海洋之心”,一场“中韩联合增殖放流活动”正在开展。放流现场采用与韩国仁川视频连线的方式,在实时大屏下,中韩双方工作人员将一袋袋鱼苗发放到市民手中,众多烟台市民在栈桥尾部和附近浅滩,将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苗放流大海。本次活动中,两国双城共放流绿鳍马面鲀、许氏平鲉、黑鲷等鱼苗100万尾。

“类似这样的中韩联合放流活动已经是第三次举办了,是对我们多方联动构筑海洋生物资源‘大养护’格局创新案例的延展与实践。”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海洋经济发展局海洋渔业管理处处长张颖告诉记者。

据了解,多方联动构筑海洋生物资源“大养护”格局创新案例在不久前成功入选全国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成为全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获评的案例。“案例之所以能够入选,很重要的原因是符合国家战略、紧扣片区特色定位。”张颖说。

“我们紧紧围绕经略海洋、深耕海洋,坚持向海洋要生产力、向海洋拓展创新供给。多方联动构筑海洋生物资源‘大养护’格局案例,正是我们围绕海洋搞制度创新结出的丰硕成果。这个案例结合海洋和日韩两大特色,在全国率先将‘政企社科’四方联动机制引入增殖放流体系,构筑起海洋生物资源‘大养护’格局,大大增加了增殖放流的精准性、科学性、有效性,为全国各地在海洋生物养护方面提供了山东方案。”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管委副主任陈军说。

夏日炎炎,在海风吹拂下,一艘搭载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海洋经济发展局工作人员以及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专家组成员的调查船缓缓驶出八角湾畔。他们通过回捕的方式,对该水域放流的水生生物的生存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和监测,科学评估放流成效,指导制订下一年的放流方案。

为给育苗单位及社会公众提供清晰的指导性放鱼目录清单,科研院所的专家通过对海洋资源调查研究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在全国率先制定了《黄渤海重要野生水生生物资源增殖品种指南》,涉海海洋渔业部门、国家及省级水产原良种场根据目录确定渔业增殖放流品种结构和规模,每年6月向社会公布放流品种目录。

近日,烟台片区组织了一次增殖放流“野生驯化”验收活动。“野生驯化”是渔业增殖放流的一种技术创新,该技术是将放流物种先进行网箱暂养,经过十天周期,再将放流物种进行增殖放流。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海洋经济发展局工作人员表示,放流前,在人工网箱中先行适应海水的温度与盐度,从而有效增强放流物种适应海区自然环境的能力,大幅度提高放流物种的成活率。

今年6月6日“全国放鱼日”,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以“共赴自贸海洋之约”为主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现场活动,并面向市民免费开放。“政府组织放流活动很有意义,带孩子参加,不仅了解了海洋物种知识,还提高了保护海洋的意识。”在活动现场,市民国英英说。今年的放鱼节新增了“渔公益”网上认购活动,不能到现场的网友可线上认领专属养护苗种包,由专业人员代为放流,网友通过直播全程观看,见证认领鱼儿游入大海的特殊时刻。

“除了举办公益放鱼节,我们还建立了常态化增殖放流机制,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在每年的6-9月休渔期,定期投放水产苗种。‘十三五’以来,我们共计投放了2.33亿单位。经过多年努力,近海海域的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大幅改善,渔业生物的资源量和多样性趋于稳定,推动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修复增加15%以上、高营养层级生物资源量增加了30%以上。”张颖介绍说。

下一步,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将持续深耕蓝色沃土,充分用好自贸区“试验田”和“直通车”优势,以制度创新赋能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从海洋种业、海工装备到“海工+”新模式、区关港铁联动、海洋科技、蓝色金融等全链条发展格局,擦亮“自贸海洋”蓝色名片。

来源:大众网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