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文学论坛”落户江安:历史记忆如何重塑文学书写?

2021-04-19 14:43:46 作者: “十月文学论

文学和记忆的关联密不可分。无论是家族记忆还是历史文化记忆写作,皆属于记忆文学范畴。有的书写个人过去的一段经历或遭遇,有的讲述家庭、家族几十年的沧桑变故,同时将个人的、个体的、个别的记忆同民族的、国家的历史运行轨迹紧密勾连起来。文学,赋予历史以全新的生命力,让故去的回忆在国家和民族之间代代相传。

“全国作家走进江安”暨十月年度文学论坛在四川宜宾的江安县举行。本文图片 主办方提供

4月18日,“全国作家走进江安”暨十月年度文学论坛在四川宜宾的江安县举行,20多位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作家到访江安县并参加论坛,以“历史记忆与地方书写”为话题展开探讨。

当天,《十月》杂志社与江安县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十月年度文学论坛永久落地江安县的协议,从今年起,该论坛每年邀请全国知名作家,在江安举办包括对话、讲座、文化调研等在内的系列活动。据了解,江安将成为十月年度文学论坛的永久举办地。

《十月》杂志社与江安县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十月年度文学论坛永久落地江安县的协议。

将历史记忆带入现代化进程

对于“历史记忆与地方书写”,在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福民看来,历史上发生的那些静态元素,实际上始终都是活着的,要参与到当代的文化建设。如何让历史上那些大师们留下的元素,生动起来,活跃起来,这就需要当下的文化工作者带着使命感,把这些元素加入到现代化进程中去,服务江安的国计民生。

俄语文学研究学者、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刘文飞,用《祖列伊哈睁开了眼睛》和《记忆记忆》这两本书的例子,表达了自己对论坛主题的理解。在他看来,所谓的历史记忆,有时候是可疑的。历史记忆和当下的勾连,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集体的记忆,一个是个人的。我们一般认为历史记忆更理性一些,文学的记忆更个人。文学作品首先是个人的记忆。历史记忆是严肃的,甚至是残忍的,文学记忆则应该是温暖的,更持久一些。

《江南》杂志主编、作家钟求是提到,从“万里长江第一县”“中国戏剧摇篮”以及经济上打造锂电池等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江安对自己的定位是很清晰的。对于作家来说,要从全国的高度来打量江安,来书写江安。

“作家们的生活空间通常是相当有限的,生活在哪里就熟悉哪里,只能写哪里。”鲁迅文学奖得主、作家石一枫谈到,在人们生活的当下也在变成历史。尤其在快速变化的当下,很多概念都在不断地翻转。对于写作者来说,要认识到即便当下很短促的东西,其实都是历史。他也希望在今后的创作中,把历史维度变长一些,写出一点新发现。

吉林省作家协会主席金仁顺,用“历史的胶囊”来形容自己在李庄和江安的感受。她联想到,当年战火纷飞的时候,那么多人顺着水路和陆路来到这里,李庄就像一个手,握住了那些人,保留了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部分。这就像历史胶囊一样,有个缓释的过程。随着越来越多文人的到来,这个缓释过程会越来越延长。

《十月》主编陈东捷认为,写作本身就是在处理时间和空间这两种维度的关系。历史和现实也是相互勾连、打通的。对于地方书写,本地作者也需要带着一种“异乡人”的眼光,跳出个体经验的束缚。

合影

让“人”与历史产生化学反应

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沈念表示,从李庄到江安,看了很多古建筑和民居,听了很多文化名人的故事,感觉唤醒了自己的历史记忆。他结合希腊神话分析了历史和记忆的关系:“并不是所有的记忆都是历史,但历史必定是在记忆里选择产生的。”

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哲贵认为,今天的这个题目,围绕阿来的作品来讨论最合适。他的《尘埃落定》和《云中记》,都很符合“历史记忆和地方书写”的范畴。前者写的是历史,后者写的是当下。在《尘埃落定》中回避的一些问题,阿来在《云中记》中都得到了回答,类似像地方和世界的关系等这样的问题。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