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文学论坛”落户江安:历史记忆如何重塑文学书写?

2021-04-19 14:43:46 作者: “十月文学论

作家刘汀来自北方,这次到江安来,让他认识到自己最早对南方的想象,和现实的体验是非常不同的。就比如在夕佳山民居,走到那个屋子才能想象到古人生活在怎样的光线里。他认为作家们的书写,不光应该有文学书写,还应该有一点一滴的生活书写。

作家苏沧桑近年都在书写传统文化相关的题材。在她看来,作家笔下要有一个“人”,有一个“我”,与历史记忆发生化学反应。我们一定要钻到历史的缝隙里,用的想象力和思考,和记忆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

作家赵依表示,今天很多人发言自带地理坐标,这其中本身就有地方性和世界性的对话。我们在书写地方性的时候需要学会找到自己的“他者”。来自北京的作家孟小书表示,“历史”和“地方”这两个词,在年轻一代的作家作品中特别匮乏,很多人的城市经验也比较同质化。

作家傅小平表示,今天这个主题,对写作者来说,就是如何处理时间和空间的问题。昨天参观民居,到后来有些感伤,曾经富甲一方的黄氏家族,最后也散落到四面八方。这就考验一个写作者,如何处理历史和当下的流变。一个作家如何激活他的地方记忆,赋予它现代议题和当代性,也是一种挑战。作家萧耳本职是媒体人,她则联想到电影《长江图》的故事性和传奇性、写作者对于“远方”的想象等等。

《十月》副主编宗永平提到,今天一提到传统,往往是继承了什么,而在当下的书写也是有意义的。十月文学奖最年轻的获奖作家李唐也来自北京,他试图通过文学探讨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如何能在地方书写和地域性上找到新的可能性。

重塑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城市发展

作为本土作家,如何更好地书写当地文化?宜宾作家刘大桥表示,写作者最终要回到“看山是山,看水就是水”的境界。如何把历史记忆和个人经验转化为人文经验,是基层写作者需要考虑和突破的。

同为宜宾作家杜阳林认为,记忆是过往的事实与沉淀,是经过了个人或集体的情感筛选与强化,其聚焦变形的过程成为一种升华,起关键作用的是记忆者本人的情感催发。文学的传统之一就是书写记忆,明末张岱的《西湖梦寻》、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及现当代很多作家的作品,都是记忆书写的典范。他还表示,江安县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但地方政府不能一味沉迷于历史文化,要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形态,进行转化、翻进和再生,与市场对接,成为新的文化项目、新的文旅项目,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和城市的发展。

在签约仪式上,江安县委书记李强表示,十月年度文学论坛永久落户江安,将帮助挖掘江安文化,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共同发展。“六年前十月文学奖落户李庄,六年后我们在江安携手,文学论坛永久落户江安,这是非常稀缺的带有唯一性的平台,必将为江安的文化发展做出贡献,也是作家们走进现实、走进生活、走进江安的一个载体。”

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康伟表示,中国剧专作为中国戏剧学院的前身,在中国戏剧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在此走出的谢晋、张瑞芳等大批著名戏剧艺术家对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十月文学论坛永久落户江安之后,这里每年都会汇聚全国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作家,在橙山竹海间畅谈文学话题。作家们走进江安、体验江安、书写江安,必将创造出优美的新篇章。”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