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迪荡

2020-11-28 07:19:26 作者: 湖光迪荡

图为绍兴市迪荡商圈湖畔风景。

徐觉民摄

迪荡是座湖。

迪荡,这个名字就沾着水气。舌尖跃动,两个字轻盈弹出,仿佛湖面闪动的粼光。

名字是轻灵的,水面却是开阔的。这是一片两千四百亩的水域。展开地图,在绍兴城二环的东北角,可见一大片晶莹的蓝色镶嵌在绿色之中,汇聚了交错的水网,也汇聚了观者的目光。这,便是名为迪荡的湖。

我来到迪荡湖公园时,已是深秋。江南的深秋并不似北方浓烈,但湖畔的水汽已渗着丝丝凉意。身后,是树木和草坪;远处,是树木和草坪。秋意还未及染透江南的层林,只留下淡淡的黄色晕染。居于这远近浓淡间的,便是宽阔的湖面。

那是一方沉静的湖面,沉静而开阔。但与那些气象万千的大湖相比,它又是宁静而亲切的,连那鱼儿不时从湖底翻起的气泡,似乎也更加细腻了;连那野鸭游动划破湖面的涟漪,似乎也更加温柔了。四周不时响起一阵阵清脆的水鸟鸣叫声,当你不注意时,它们就卖力地烘托湖面的静谧。可当你的目光去探索它们时,它们又突然消散在氤氲中。

绍兴的朋友说,你若晚来些日子,便能看到秋树斑斓的色彩映在湖里了;若是明年春天来,便能看到那远处的树木,开出大片粉色的樱花了。

湖心,是一个小岛。树木掩映下,隐隐可见几处院落。再往远眺,还有几段简洁的拱桥和回廊。脚下的步行道、身后的路灯是簇新的。但除此之外,这个迪荡湖公园里便没有更多显眼的人工设施了。在这里,只需如品茶般,静品这片湖光便好。

心无旁骛,也是一种放松。这是我在迪荡湖边呆坐半晌之后的感受。

迪荡湖,迪荡湖公园,所在的区域有一个行政上的名称:迪荡街道。

2007年,迪荡街道正式挂牌成立。而今的迪荡街道,由绍兴市越城区所辖。但还有很多人习惯叫它的“老名字”:迪荡新城。

环绕着迪荡湖的,是一片始建于新世纪之初的新城区,亦是绍兴的重要商圈之一。站在迪荡湖边极目远眺,视线越过层层树林,可望见一片高大的楼影。沿水路向南,在和迪荡湖连通的梅龙湖岸边,能看见一片高楼从岸边拔地而起——高级酒店、写字楼、商贸中心……青色的玻璃幕墙连接起来,将圆形的梅龙湖半拢入怀。而那些高大的建筑,因水面的波光和湖岸的曲线,也多了几分温情。在它们的背后,繁华的主干公路、林立的居民楼……万家灯火,由此升腾。

在迪荡,湖所承载的并不仅仅是一湾碧水,更有着绍兴这座古城对未来的向往。

我曾到过绍兴的老城。踏上石板路,访过兰亭的修竹、沈园的雅趣,穿过鲁迅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然后卧在一叶乌篷船中,沿着青草味的水道穿城而过,鼻腔里萦绕着茴香豆和黄酒的香气——我以为,这便是绍兴的醍醐味了。

但事实上,我只看到了故事的一面。

绍兴老城,发展两千多年,但若以环城河以内面积计,古城的面积也不足十平方公里。如今要承载数百万绍兴人的柴米油盐、起居出行、健康休闲,这老城便显得有些局促了。

古城要维持风貌,市民要现代生活。绍兴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多年前,他去杭州,商场的停车场里,随处可见绍兴的“浙D”车牌连成一片——古城之内难以容纳更多的商贸服务业,市民只能跨城消费。一个商贸兴旺的现代化新城区,不仅仅关乎民生便利,更关乎一座城市的明天。

绍兴人开始将眼光投向城市周边更远的地方,包括城市的东北方。彼时,那里没有迪荡,也没有迪荡湖。

迪荡的湖光并非天然。新世纪之初,那里只有浅而小的水面。绍兴钢铁厂的旧址也在这片区域之中。

不了解绍兴的人可能会诧异——这座历史名城、旅游名城、文化名城,居然还有个钢铁厂。绍兴钢铁厂里,烟囱、高炉,还有成片的工人宿舍,是这片土地昔日的底色。

在那些年里,大概没人想过,这里有一天会绿树成荫、湖水荡漾。不得不说,把昔日的钢铁厂变成湖,是一个非常浪漫的想法。铁水变为碧水,烟囱化为树林。为了建商贸新城而挖一个湖,则是水乡人独特的情结。上善若水,傍水兴商,这不仅仅是城市环境与产业发展的科学关联,也未尝不是一种人文的智慧。到这里,似乎已很难分清,迪荡是“为城而湖”,还是“因湖而城”。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