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光武帝刘秀制定一策,欲选拔良才,却致伪君子遍地,贻害后世

2020-12-24 12:53:54 作者: 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光武帝刘秀生善于民间,深知大众疾苦。交兵有勇有谋,昆阳一战几近封神。称帝后脚踏实地、“乐此不疲”,且不杀功臣、不搞封禅,在位33年选贤进能,安居乐业,生民复苏。后世称誉汉光武帝刘秀为“一代明主”,认同者众。

刘秀在位时,拟定了一项方针,旨在选拔良才,培养社会榜样。成果却拔苗助长,竟导致薄情寡义的伪君子层出不穷,对后世形成严峻不良影响,流弊深远。是何方针,有如此“杀伤力”?

刘秀称帝后,欲消弭前朝、特别是王莽政权高举的“五德终始说”大旗,提出了一个嘹亮的政治标语:赞誉名节。表面上,此举意在选荐“德行高深、志节洁白”之人;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要把忠臣不事二主,死心塌地忠于一姓全国,烘托为不移至理之事。

是否有名节,很难“标准化”评测,只能由推荐之人片面估计而定。而其时的所谓“名节”,实表现在人与人的外交联系上。东汉注重的人际联系有五,即君臣、父子、师弟(教师与弟子)、兄弟、朋友。

如安在处理这五种联系中“锋芒毕露”“鹤立鸡群”,并因而声名远播而被推荐或选拔?由于“竞赛者”太多,有必要另辟蹊径、剑走偏锋。当“名节”成为竞赛之方针,虚伪做作则随之而生、难以避免。

关于东汉尚名节的原因,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五《东汉尚名节》中,一语中的:“盖其时推荐、征辟,必采声誉,故凡能够得名者,必竭尽全力之,好为苟难,遂成习俗。”说白了便是:有了好名声,便能够借此升官发财。

为了走上“捷径”,驶入宦途的“快车道”,东汉士人“竭尽全力”赢得名节,无所不用其极。现选取一些“特立独行”之业绩,看看他们有多么张狂,又是何其荒谬!服丧求名

西汉初期,颇重孝道。可是,为逝去的爸爸妈妈服丧,根本不会到达三年。西汉末年,有人为爸爸妈妈服丧满三年,而名动全国。其时,宗室中若有服丧三年者,即可加官进爵。到了东汉,服丧三年已是常态,很难因而成名获利。

所以,有人动了歪心思:为母服丧三年之外,声称对先父未尽孝道,多补三年,共服丧达六年。更有甚者,除爸爸妈妈外,对祖父、祖母、七大姑、八大姨等,均要补上“年限”,服丧二十余年而不止。

别的,还有为推荐自己去当官的恩人(恩主)服丧者。其间,部分人颇懂“舍得之道”,特意弃官而去,为恩主服丧。凭仗此举知名后,取得更大“前进”。兄弟让爵

其时,身有爵位的父亲过世后,可由其长子承继爵位。而在得名可获利的大布景下,承继爵位的长子,一般都会恳求皇帝恩准,把爵位让给弟弟。皇帝或许同意,也或许不同意。为何“让爵者”众多呢?

赵翼剖析道:“夫以应袭之爵,而让以鸣高,即便遂其所让,而已收克让之名,使受之者蒙滥冒之讥。有以处己,无以处人。况让而不许,则先得高名仍享扎实,此心尤不可问也。”

便是说,让爵成功,让爵者不只可“得高名”,并且“仍享扎实”——其所能享用的“政治待遇”并无本质影响;让爵失利,便可声称承继先父爵位,实属“被逼”无法,由此取得好名声。让爵之徒的狡猾心态,可见一斑。互谦遗产

其时,一位叫李充的人,与兄弟六户同居。李充老婆节衣缩食,存了点私房钱。其他兄弟建议把这笔钱一同分了,李充居然许诺。他招集家人开会,不只把老婆的私房钱分割殆尽,还当众痛斥老婆藏钱。李充凭此名声鹊起,并被选拔为官。

还有一位叫许武的,为了让弟弟成名,谋划出一条“妙计”。他掌管分居,将良田和大房子都据为己有,而把“不良资产”都抛给弟弟。私自告知弟弟,不只要做到不吵不闹、不争不抢,并且持续敬兄爱兄、情深意切。经过许武的精心“策划”,弟弟一举知名,被举为孝廉。

更令人“赞不绝口”的是,弟弟“成功”后,许武招集家人宗亲开会,哭着悔过自己最初的不考究、不地道。然后,他把并吞的肥田广宅全部还给弟弟,唱了一出“左手倒右手”的好戏。许武自己,也凭仗此事名声大噪。擅报私仇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