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光武帝刘秀制定一策,欲选拔良才,却致伪君子遍地,贻害后世

2020-12-24 12:53:54 作者: 汉光武帝刘秀

其时,无视法纪、擅报私仇的案例许多。有由于兄弟被杀,光天化日之下,手刃仇人者;有为朋友“两肋插刀”,报其杀父之仇者;有为恩主报仇,而杀其仇人者……

如此目无法纪之举,经常被世人“点赞”。擅报私仇者则因而扬名全国,得名得利。赵翼点评这些现象:“缪戾之极矣!……而不自知其非也”。

纵观东汉士人所热心的“名节”,大致有三个特色:

其一,过于注重人际联系,忽视家国情怀、社会职责感和法令品德,所以才会惊现“杀人妾子”“斩人父尸”等怪象。

其二,为了知名显示“忠义”,仅仅对爸爸妈妈、兄弟、恩主等个人的忠义,已然变了味儿。在此思维主导下,主从的联系能够逾越全部联系,恩主的恩仇则成为一己的恩仇。

其三,将“好名声”作为竞赛的方针和获取利禄的手法,因而虚伪做作,不择手法。

在东汉“创始人”刘秀的主导下,东汉时期的知识分子大多追名以逐利,加之其学术思维卷进四分五裂的古今文之争,堕入神秘色彩稠密的“谶纬之学”,致使一大批薄情寡义的伪君子成为社会榜样。

诱导士风走上这条路途的始作俑者,乃东汉光武帝刘秀。他的方针可谓成功,“五德终始说”被完全消除。代之而兴的,却是一个颓丧怅惘的知识分子集体。这些人,游离寄生所以非不分、虚诬诈伪的国际中。

久而久之,大部分东汉士人只知有家庭、朋友、师生,却没有多少对社会和国家的职责感。更严峻的结果是,这些本应作为推进前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国家栋梁”,均热心于空谈和“清议”,无视“实干兴邦”,将治国平全国的大义、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职责等至理,逐个抛到无影无踪。一如现在的某些“公知”。

如此,终致我国再一次土崩瓦解,堕入第2次“大割裂”。而兴亡替换,最苦者,是全国苍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