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是汉臣,为何能跨越朝代,和战国时期的屈原一起列传?

2020-11-02 15:17:16 作者: 贾谊是汉臣,

如果想要研究春秋战国和西汉前期的历史,那么《史记》无疑是最好的一部工具书。熟悉这部作品的读者会知道,《史记》是一部纪传体史书,也就是说其成书主线是以人物的生平经历展开的。不过无论是本纪、世家还是列传中,这些人物的排列顺序还是和时间有关的。

太史公像

比如篇幅最多的列传,从伯夷叔齐开始,到平津侯主父结束(人物列传),出场人物基本是按照时间先后,这种情况即使不绝对,也能代表绝大多数情况。然而在《屈原贾生列传》中,两大主角屈原和贾谊,不仅是两个朝代的人,时间跨度也达百余年之久。这种情况可以算得上是独一无二的,那么为何太史公会将这两人一起列传呢?

屈原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毫无疑问会拥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太史公为他作传无可厚非。那么贾生又是何人呢?

屈原像

贾生就是西汉名士贾谊,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师从荀子的高徒张苍,在少年时便以机敏和博学在洛阳闻名了。当时,河南郡郡守吴公听闻家乡有一位神童,就邀请他来辅政。在贾谊的辅佐下,河南郡社会清明,百姓富足:

和屈原成名的轨迹完全一样,贾谊也是年少因博学且饱读诗文而闻名,接下来又得到地方官的赏识,因而能获得更大的表演舞台。这种罕见的天才,很容易成为业余生活匮乏的百姓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贾谊像

千万不要小看老祖宗的八卦精神,贾谊有才的各种传言被描述得神乎其神,经过百姓们的口口相传,甚至从洛阳传到了汉都长安。

继位不久的汉文帝听说河南郡被治理得井井有条,对吴公的工作表示了极大的肯定,于是将他调到中央出任廷尉,吴公便向汉文帝表示,他能取得今日的成就,和贾谊的辅佐是分不开的,汉文帝联想的自己听闻的传言,当即表示征召贾谊,并且给予了他博士官职。

如果说楚怀王是屈原的伯乐,那么文帝就是贾谊的贵人了。

此时年轻的贾谊,就像一匹一尘不染的白布,对政治斗争中的尔虞我诈丝毫没有察觉和畏惧,在得知自己被文帝征召后,他感到十分激动,从此埋下了为文帝、为大汗鞠躬尽瘁、奉献一生的种子。

入朝以后,贾谊立刻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献计献策工作,由于自己博学识广,他恨不得将所有工作一手抓,提出了无数建议:

汉文帝像

贾谊心中只有一个文帝,然而文帝心中却不止一个贾谊,两人由于关注的事物不同,其实无法产生深度的共鸣。

从国家建设到百姓生活,从国防军事到武器冶炼,从祭祀礼乐到法律制度,贾谊没有不涉足的,他就像一台永动机一样,不停地为文帝提意见。这些建议在他得势时、在他失宠时、在他离京时,都不断出现在文帝耳边,甭管文帝采纳与否,贾谊都能保质保量地提出各种意见。

有时候文帝也嫌他唠叨、嫌他事多,但是贾谊却充耳不闻,反正自己出发点是为了大汉,没有丝毫畏惧,这一点也跟屈原的性格高度相似。

在两人心中,个人的利益永远不能凌驾于国家之上,强烈的家国情怀使得二人忽略了个人感情,也令二人和大多数朝堂势力格格不入,很容易在不知不觉间得罪人,为日后遭到打击埋下了伏笔。

很快,贾谊在政治上的不成熟为他招来了致命打击。以左相周勃、太尉灌婴为首的功臣集团,联手对他进行了打压,其力度之大在文帝执政后十分罕见。

在许多领域内,贾谊都提出了改革方案,并且明确指出其缺点,解释了改革的意义。看起来,大汉在经历了诸吕之乱后百废待兴,贾谊的存在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然而水至清则无鱼,朝堂中许多宿老,难道他们真的不知道这些问题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