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是汉臣,为何能跨越朝代,和战国时期的屈原一起列传?

2020-11-02 15:17:16 作者: 贾谊是汉臣,

晚年的周勃非常不安分

大刀阔斧的改革容易对既得利益群体造成损害,许多的既得利益群体为了自保,彼此互相勾结牵连,搭建了复杂的利益共享框架。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开始改革容易,但是要深入推进改革,则很容易遭到利益集团的反噬。

改革是生死存亡时期的一剂猛药,却不是稳定政权的日常补品。商鞅、吴起、屈原等无数先驱者,他们的名字血淋淋地展示在改革失败者的墓碑上。

贾谊也和屈原类似,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以家国兴亡为己任,位居高位却不为自己谋利益,然而血淋淋的现实向他们揭示:在混沌的环境中,个人的努力很难和大环境对抗,只有随波逐流才能自保,像贾屈二人,虽然志向高远,但是却因为无法施展,只能逐渐远离中央。

《吊屈原赋》

在军功集团的挑拨下,贾生逐渐被文帝疏远。其实文帝并非不能容忍一个喜欢进谏的臣子,尤其是这个臣子的几个关键建议属实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只不过比起一个有才的青年才俊,整个军功集团的利益需求和感情才是更重要的事情,因此文帝不得不忍痛割爱,用外放贾谊的行动来稳定朝局。

被贬到长沙的贾谊,终于开始想通了一些事情,在路过湘江时,他不禁想起了屈原的经历,并且感同身受,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凭吊屈原,并发抒自己的怨愤之情,他仿佛和屈原融为一体,都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因此太史公在为贾谊作传时,在了解了他和屈原几乎高度雷同的人生经历后,又感动于二人毫不为己、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便跨越时代的束缚,以一篇《吊屈原赋》为纽带,将二人合而为一,将一种甘愿牺牲自我也不与世俗同流的伟大家国情怀传达给世人。

参考文献:

【1】《行路难三首 》

【2】《汉书·传·贾谊传》

【3】《史记·七十列传·屈原贾生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