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井文家24年办“春晚”传承好家风

2021-04-21 10:06:57 作者: 衣井文家24

衣井文、赵希花与两个儿子合影。 本报记者 关艳玲 翻拍

衣井文家庭获评全国五好家庭留念。(受访对象提供)

2021年衣井文家的“家庭春晚”答题现场。本报记者 关艳玲 翻拍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本报记者 关艳玲

核心提示

北票市的衣井文家庭,从1997年春节开始举办迎春家庭联欢会。每年除夕,一家三代通过赛诗、赛歌、答题等活动进行积分比赛,用“家庭春晚”增加家庭生活的文化内涵。整理家庭档案、家谱,撰写回忆录,带孩子参加公益活动……在衣井文夫妻带领下,好家风在丰富而快乐的日常生活中传承。2020年12月,衣井文家庭获评全国五好家庭。

衣井文家住在朝阳北票市新华路的一栋老旧居民楼内,然而,一路走上楼却会发现,楼道内十分干净整洁,没有乱堆乱放。他家门口的墙上,挂着一块黑板,上面是衣井文用粉笔手写的一条简明新闻。

73岁的衣井文平日喜欢读书看报,每当看到自己认为重要的消息,就会写在这块黑板上。他家从1997年春节开始举办迎春家庭联欢会(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称之为“家庭春晚”),其中趣味答题的题目,有一些就出自他读书看报的积累,上网也不一定能很快找到答案。

用“春晚”提高家庭凝聚力

走进衣井文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乒乓球桌,这个球桌,既是“家庭春晚”乒乓球项目的比赛场,也是趣味答题项目的答题桌。墙上贴着家庭成员积分表,上面记录着今年每个人的参赛分数。

衣井文介绍,“家庭春晚”开始于1997年春节,当时,衣井文的两个儿子都已经结婚生子,二儿子衣志忱的孩子也已经3岁了。

如何让这个大家庭更和睦、欢乐,更有凝聚力?衣井文想到了把文体活动引入家庭,这既让家庭生活增加了文化内涵,也体现了大家庭对每个人的期待——快乐、健康。

衣井文是个行动派,他立刻花了几百元购置了音响和其他道具,精心设计了比赛项目,制定了比赛规则。

“当时我家还住在平房,大家看我准备的这些,觉得很新颖,都积极参加。”衣井文介绍,“家庭春晚”就这样办起来了。老衣家特有的“家庭春晚”,就如同中央电视台春晚一样,成为了全家每年除夕必不可少的内容。

比赛项目逐渐丰富,从最初的套圈、扔球、唱歌,扩展到了赛诗、写春联、即兴演讲、趣味答题以及乒乓球、象棋、保龄球比赛等,每年都有新花样,但大多是祖孙三代能参加的项目。每个人每个项目的积分将进行汇总,并贴到墙上,总分就是孩子们可以获得的压岁钱数,以比赛奖金的形式发放。

“钱虽然不多,但是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大家尤其看重贴在墙上的排名。答题现场,大家也都会主动保持座位距离,独立完成答题任务。”衣井文说。

“每年一进腊月,就有人开始打听,今年‘家庭春晚’有什么新内容,都可期待了。”衣井文的老伴儿赵希花说,儿子、儿媳和孙子知道老伴儿作为出题人嘴严,往往到她这里打听消息。为了更好地参与比赛,赵希花也学会了下象棋和打乒乓球。

每年的“家庭春晚”还有一个重要环节——交流座谈会。

“每个人都应该一年做一份总结,制订一份计划,关于工作啊,自己的小家庭啊,有方向、有目标才能奔着去。也可以提出一些想法,让大家来支持你。”在衣井文看来,“家庭春晚”除了期待大家健康快乐,还传递了来自大家庭的爱。

不分家的大家族重视文化育人

衣井文把赛诗、对对联等文化活动引入“家庭春晚”,与他父亲一直对文化的重视有关。

“我们家族大约是在1736年前后,因为家乡山东登州发大水没法生活,不得已闯关东来到这里的。”衣井文经过多年考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