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井文家24年办“春晚”传承好家风

2021-04-21 10:06:57 作者: 衣井文家24

“我父亲是1946年或1947年入党的老党员,他是在高粱地里入的党。”衣井文说,1948年他出生时,父亲已经45周岁。父亲全家与大伯父一家住在一起,一直没有分家。父亲因为当时是村长,所以是全家的“外当家”,而内当家却是大伯母。这种“交叉任职”也避免了处事不公的情况出现。这样的大家庭一直维持到1966年,由于家庭成员不断增加,大伯母也上了年纪等原因,这个大家庭才分开。

而在大家庭中,衣井文的父亲尤其注重孩子们的教育。“由于我父亲没有文化,在秘密联络时,都要选择可靠的人写下重要信息。所以,我父亲就算拆东墙补西墙借钱也支持我们上学读书。”衣井文说,在父亲的支持下,自家兄弟两个、伯父家兄弟五个,都读到了自己不想再读为止。

衣井文1968年从朝阳师范学校(现为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先是被分配到一家化肥厂工作,后来调到北票市公安局治安科。“父亲常对我说的话就是‘遇事放在自己身上都行再做,放在自己身上不行就不做’。虽然他不懂得这叫换位思考,但他就是这样一点点影响着我。”衣井文说,老一辈留下来的品格要传下去。

1969年,衣井文的父亲在隔壁村的公社养牛场担任场长,经过多方考察,为儿子选择了村里人品、性格都好的赵希花做媳妇。

在一次外出办案时,衣井文因为车祸导致一只眼睛失明,被定为五级伤残。2002年,工作满30年的衣井文离岗,2008年退休。

“工作了几十年,忽然进入了‘伤残人民警察’的老年阶段,觉得心里没着没落的。”衣井文说,自己想做点儿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情。于是,2002年,他开始整理家庭档案,撰写家史、家庭大事记、个人回忆录。

“我们多少都念了点儿书,应该给后人留下一些文字资料,将我们怎样生活、如何做人、成功的经验教给他们,传承家教、家训、家风,让他们少走弯路,生活得更好。”衣井文说。

由于对电脑操作不熟练,衣井文最初就用笔,一个字一个字地记录着。一本本厚厚的文字,记录着这个大家族的变迁,记录着父亲对自己的教育与期盼。

衣井文把父辈对自己的教育、自己的人生体会和工作感想相结合,写下了10条家训,规范教育子女,同时,经过大家一起讨论,家训在衣井文2002年离岗时逐渐成形:踏踏实实干工作,堂堂正正来做人;要干工作别怕苦,以苦为乐被人尊;多动脑筋想办法,提高工效又省劲;宁可身子受大苦,不让脸热伤自尊;模范先进做榜样,夹着尾巴来做人;勤俭节约不忘本,扶贫帮困献爱心;为人处事向前看,小肠嫉妒害死人;家庭和睦邻里好,干起工作不分心;多学技能理家务,方便生活少求人;学习雷锋好榜样,写好当今大写人。

在文化活动中讲述家风故事

翻开衣井文整理的家庭档案,记者发现,衣家每年的“家庭春晚”往往设计了不同的主题,表达全家对新一年的祝福和美好憧憬。比如,2020年的主题是:和睦、和谐、健康、快乐;2021年的主题是:传承家风,国富民强。

每年的“家庭春晚”中,精彩的自编自演节目、特别的内容设计,也在讲述着家风故事。

有一年,赵希花自创的语言类节目《赞儿媳》,讲述了两个儿媳让公婆暖心的事,比如,带着公婆旅游等,其中也透露出她心中的婆媳相处秘籍。“把儿媳当成自己的女儿,多表扬,少插手。”赵希花说,家庭的和睦和谐,与婆媳之间互敬互爱、彼此尊重密不可分。

衣井文离岗后,还组建了学雷锋小分队,由所在楼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带领中小学生一起参加,组织小分队定期进行学习、主动帮助单元住户打扫卫生、刷洗楼道、收拾楼院垃圾等。衣井文的两个孙子衣昕达、衣新鹏也都积极报名参加活动。

伴随着孩子们的长大,答题的答卷不但成为一家三代人交流的一种方式,也成为鼓励、督促、支持孩子们成长的载体。

今年,衣井文还设计了了解每个家庭成员去年收获、新年愿望、新年计划的题目。长孙衣昕达正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研究生,今年毕业,将签约上海的一家单位。为此,他将去年做过的主要研究向家人做了汇报,并详细制定了放假期间的运动计划和学习计划:放假期间,跑步10天,每天3公里;年后计算相关数据并与老师讨论。“我们见证着孩子将他的计划一一完成。”衣井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