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纸砚涵养文化气质,激发创新活力 书香画韵润宣城(解码·城市味道)

2021-01-22 10:04:51 作者: 笔墨纸砚涵养

图①:宣城市第九小学的书法讲堂。

张一玲摄

图②:宣纸文明园。

尹建生摄

图③:小朋友在宣纸文明园研学游。

吴章谦摄

图④:造纸工人们在晒制纸料。

王建培摄

中心阅览

安徽省宣城市被称为“我国文房四宝之乡”,笔墨纸砚作为衔接传统文明与群众的枢纽,早已融入当地人的日子,一起涵养着城市的文明气质。

宣城人家,总有一方笔墨纸砚的六合,闲暇时挥毫几笔,花鸟山水细细勾勒。散步安徽宣城街头,这边是富贵热烈的商厦,那头是文房四宝的商铺,不同风景,各自安定。

多年来,笔墨纸砚涵养着宣城人的书画气质,一批批非遗传承人、文创团队以及书画爱好者,承上启下、开拓立异,让这座书画之城爆宣布新的生机。

非遗传承人

将承载传统文明的技艺代代传下去

青檀树皮,沙田稻草,通过108道工序饱经沧桑,就成了宣纸。

纸浆池边,紧握竹帘,向上抬起,入池轻晃。浆水流经竹帘宣布哗啦响声,细碎的纸浆在竹帘上沉积凝聚,在周东红的手中,一张薄纸已然成形。本年54岁的他,已在我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泾县宣纸厂工作了36年,捞了1000多万张宣纸。

捞纸动作看似简略,可每捞一张纸,纸槽中的纸浆浓度都在下降。越往后捞,唯有下水深,动作慢,纸浆才干充沛逗留,确保每张宣纸分量共同。其间的奇妙改变,全凭手的回忆。

周东红的双手长时刻泡在水中,天热易脱皮,天凉会冻伤。当然辛苦,他却一直坚持。“做了这么多年宣纸,对这门传统工艺有爱情。”他坦言,今后想带出更多的年轻人,让这门传统技艺流传下去。

邢春荣是宣纸制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素日里特别喜欢书法绘画,多年制纸生计让他从书画外行人变成了行家里手。邢春荣觉得,在克己的宣纸上挥毫,别有一番滋味,“画山水的宣纸得润墨性好,才干画出云雾旋绕的作用。棉料类的宣纸合适写书法,不容易跑墨。”

“一方砚台看似一般,却集诗、书、画、印、雕琢、文字于一体。”宣砚制造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黄太海说。宣砚的特点是乌亮如漆、研之无声、涩不留笔、滑不拒墨。他以为,制砚的关键在于规划与雕琢,从亭台楼阁到虫鱼鸟兽,均可精雕;从诗词歌赋到格言警句,亦可细琢。

在黄太海看来,砚台这种小众的文具,将实用性与观赏性相结合,正逐渐融入一般人的日子。“在宣城,随意走进一户人家,墙上都挂着几幅字画,书房里总能见着笔墨纸砚,这都是文明呀。”他慨叹地说,文房四宝的“盛行”,支撑着他将这门手工传下去。

书画爱好者

笔墨纸砚耳濡目染间融入日子

提笔、蘸墨,掭笔、挥毫,“艺无涯”3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栩栩如生。朱永龙放着笔,呷一口茶,叹了口气:“老咯。”

本年82岁的朱永龙,是宣城泾县黄田村人。他打小就喜欢笔墨纸砚,特别对书法感爱好。“小时候逮着时机就在旧报纸上练字,后来我专门腾出个房间放置文房四宝,一有时刻就操练。”朱永龙家中挂着许多书法作品,从对联到格言满是他自己写的,提起这些,老爷子流露出一丝满意。

写了几十年书法,在老朱看来,书画已然成为自己的日子方式。“心情好时要写,直抒胸臆;心慌意乱时也要写,沉心静气。”朱永龙的家中,光宣笔就有十几种,宣纸更是保藏了厚厚一摞。

相同喜欢书画的还有市民沈行。“我七八岁时就帮祖父磨墨,祖父写字我在一旁看,觉得很风趣。直到他解说了字的意义,我才意识到这是一种文明。”沈行说,祖父已逝世多年,但祖父写字画画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在他的家庭,从祖父到父亲,再到女儿,一家人都能书善画。

现在,宣城有不少与笔墨纸砚相关的文明地标:宣纸文明园、胡开文墨厂、宣砚小镇、宣笔厂……在快节奏日子的当下,这些当地仍旧招引了不少市民“打卡”。亲手做一张宣纸;体会雕琢砚台的趣味;素日里练字、画画……可以说,笔墨纸砚耳濡目染间融入寻常百姓家。

宣城市宣州区文艺创作辅导中心工作人员黄朝江介绍,“曩昔写字、绘画的以中老年人为主,现在有不少小孩和年轻人自动来学习。加上近年来‘书法进讲堂’活动的遍及,宣城的书画气氛越来越稠密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