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台ECMO的名字叫“易凡号”,背后的故事让人泪目…

2020-12-07 00:40:03 作者: 这台ECMO

去时雪如花,归来花如雪。回望武汉战“疫”,驰援江城的医务人员总喜欢用这句话来概括那段艰苦卓绝的日子。2020年即将结束,又一个冬天来临,易凡从武汉来到北京,曾经因感染新冠肺炎而皮肤变黑的武汉医生易凡,第一次走进中日友好医院,回访曾挽救他生命的国家援鄂医疗队的“战友”。这次笑中有泪的别后重逢,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易大夫您好。”“我终于在现实中看清您的模样了。”别后重逢并没有太多寒暄,简单两句话,易凡与詹庆元就紧紧相拥,两人都眼含泪光。8个月前,他们一位是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武汉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外科医生;一位是中日友好医院国家援鄂医疗队危重症救治组组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因“你性命相托,我全力以赴”的誓言,共同战胜病魔,让他们成了生死之交的“战友”。

詹元庆(左)陪同易凡(右)观看中日友好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展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也专程赶来,与这位曾让整个医疗队倍感压力的特殊患者相见。“看到你这个样子真好,最近恢复的怎么样?”一见面,王辰院士就微笑着握住易凡的手问道。“现在感觉一个月比一个月好,请您放心。”易凡说,新冠肺炎治愈出院后,他一直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接受康复治疗,“肺功能、肌肉力量,都在逐渐恢复”。

易凡夫妇参观中日友好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展

3月初,转入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时,易凡已ECMO上机近一个月,出现了顽固的严重感染,更换已经被污染的导管,成为治疗的关键。“易凡不是一个普通的患者,他的身上承载着太多医务界的情感,救治‘战友’是一份特殊的责任和使命。”王辰院士说。“这根导管换还是不换?撤出导管后可能出现的大出血能够应对吗?重新在静脉插入导管还可能实现吗?”王辰院士回忆,这些都曾是摆在医疗队面前的艰难抉择,“这不是一个换导管的简单问题,而是对医疗队多学科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巨大考验”。

王辰院士(左)与易凡夫妇

作为心血管外科医生,易凡很清楚其中凶险,对医生的治疗十分配合。“我当时就是无条件信任这些医生,我知道只要有一分希望,他们就会付出百分努力。我的病床旁24小时都有护士值守,她们一会儿都不敢睡,一刻不停地守在病床旁、守在机器旁,我的生命就是这么守出来的。”易凡不太善于言辞,说到动情时依然是朴素的表达。

见面会上,医疗队员们为易凡制作了一个视频短片,名字叫《战友重逢让爱回家》。回看当时经历的惊心动魄,回想当时战胜的困难和压力,不仅易凡夫妇,在场的很多医务人员都悄悄抹起了眼泪。易凡说,他知道很多医疗队员的名字,但看不见他们的样子,从那个时候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来看看这些可爱的人,看看自己的恩人。

易凡将自己住院期间的病历交予医疗队

易凡夫妇给医疗队带来了两样礼物,其中包括一本自制的画册。在这本名为《生命中最美的遇见》的画册里,易凡写道:有多少我素不相识的战友在我身旁默默守护,我无法想象他们为了救治我付出了多少心血、承担了多么大的风险,这段守护是我人生最重要的财富。“我把在中日医疗队病区住院期间的病历带来了。”易凡将一本厚厚的住院病历亲手交给了詹庆元,“所有的长期医嘱,所有的化验单,我全部打印装订好了,这是你们为我所做的工作,应该由你们保留”。

“我在心里对他也曾经有过抱怨,家里的大小聚会,孩子需要家长出席的场合,他几乎一次都没去过。”易凡的妻子孙颖洁说,经过千辛万难的救治经历,她已经重新认识了做医生的意义,也重新认识了做医生家属的意义,“如果有可能,我一定会让女儿学医”。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