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墓内长眠救驾有功的潘总兵

2020-12-04 23:54:41 作者: 蝴蝶墓内长眠

说起他的童年,那是一段颇为凄凉的经历。其墓志铭曰:“公三岁而孤,七龄母夫人又见背,单承遭乱,不能负荷先泽。”即3岁丧父,7岁亡母,又逢战乱时局,根本没能享受家庭的温暖。族谱的记载略有不同,谱称:“(承家)幼孤苦,家贫母嫁,孑立无依。叔父母不能抚爱,无奈浪迹求生。”因早年丧父,母亲改嫁,叔父母也无力抚养他,故而漂泊为生。在没有亲人可以依靠的情况下,承家却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身体一天比一天强健、壮硕。这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不能不说是个奇迹。青少年时的承家已经“状貌魁伟,举止超爽”,是个极为洒脱的硬汉形象。这时,“识者器之”,有明眼人指点他“投厦岛水师”博个出路。承家听从了这一建议。在厦门水师营中,承家刻苦操练,谙熟水务,渐渐便凭借机智勇猛而闻名于军伍之中。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三日,为收复台湾,靖海侯施琅在铜山龙吟宫(即今漳州东山天后宫)举行祭江誓师仪式。临战之前,承家所属水师归铜山游击将军陈攻克指挥,承家因平日训练表现优异,被委以水军把总之职。六月十四日辰时,施琅统率水师2万多人、战船300多艘,舟发铜山,开启收复台湾的战役。在澎湖海战中,潘承家所在水师虽更多的是承担守备之责,但他还是展现了自己卓越的水上作战技能,勇猛拼杀,屡立战功。收复澎台之后,论功加左都督衔(虚衔),录江南镇海将军,补镇江标京口营(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右军千总。

康熙曾御书《观骑射》一诗赠予承家。今在承家墓的庙殿内尚有此诗匾(仿制品)。

潘承家故居正殿高悬“四代一品”匾额

瓜州冷静救下康熙帝

“瓜州渡口山如浪,扬子桥头水似云。”这是元代著名散文家贡师泰《朱仲文编修还江西赋此》里的诗句。自古以来,瓜州古渡口(位于扬州市京杭运河下游与长江交汇处)扼江河咽喉,是南北水路交通的重要枢纽。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天子对瓜州的一次出巡,再次让承家崭露头角。

那年,康熙圣驾南幸至瓜州古渡口,正坐在御船上悠哉游哉欣赏风景时,忽遇狂风大作,船帆被吹歪将折,眼看船有倾覆之忧。潘承家自他舟上一跃而上御船,保护康熙逃离将倾之船。《南安县志》对此事的描述极简略:“清圣祖南巡至瓜州,风起波涌,承家跃上以护圣祖。”潘承家墓志铭为了避讳也语焉不详:“癸未(康熙二十二年)春,翠华(即康熙帝)南巡至瓜,公监押皇船接江行,微有风作梗帆侧,公扈从心敬,于所乘舟飞跃以护。”而潘氏族谱内的承家人物传记的载述则较为详尽:“康熙癸未,圣驾南幸至瓜州,倏有狂风,公自他舟飞跃以护……公念风信,忽自他舟跃上御舟,中间相去丈余,连忙奉请驻跸易舰。上倚公肩登舰。少顷风作。由是宠眷日优。”可以看出,前后有两次风作,第一次大风起时,把风帆吹歪,这时康熙帝仍待在御船上。负责警卫任务的承家擅识信风,知道还会有风至,连忙跃上御船,请求康熙易船而行。果不其然,就在康熙换船之后,大风又至。虽然文中没有言明原来的御船是否倾覆,但结合后来康熙对承家的赏识与感激,笔者猜测该船极可能是翻沉了,只是出于讳忌不提罢了。

康熙获救后,特地详细询问了承家的前后征战履历,并命承家解衣,察看其身上各处伤疤(应是在澎湖战役中留下的)。看到承家满身伤疤,康熙不禁赞叹道:“好汉!”第二天,在驾幸焦山(镇江市的一处岛屿)时,康熙对皇太子和亲王们说:“(承家)此大将材也,他日可大用。”不仅如此,在康熙銮驾至常州时,他对承家惦念不忘,命赐食物给承家。不久到了淮安,他又想起承家,干脆挥毫御书唐代李益的《观骑射》一诗:“边头射雕将,走马出中军。远见平原上,翻身向暮云”赠予潘承家。眷宠以至于此。如今在潘承家蝴蝶墓的宫庙内,尚悬挂着一红底金字匾额,匾文即为康熙御赐的《观骑射》诗。据介绍,该匾为复制品,原匾已毁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