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显本色——记舞阳县文峰乡李斌庄村香菇种植户张德山

2020-11-16 19:17:02 作者: 小康路上显本

他曾是一名海军南海舰队士兵,1991年退伍,当时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放弃了在南方高薪就业的机会,毅然回到了家乡。

困难面前不低头、奋斗开启新征程

他退伍时大部分村民对种植香菇是既恨又爱,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要想哭,种香菇;要想哭得痛,明年接着种。就这样村里大部分村民放弃了香菇种植。

退伍第二年他开始尝试食用菌种植,种过平菇、金针菇、鸡腿菇,和椴木栽培香菇。可始终受技术、信息、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是赔多挣少。通过多方市场调研,他认为香菇的市场大,前景好,是将来脱贫致富的好产业,为解决种植香菇,成本高,周期长,产量低问题,他没有气馁,发扬军人在困难面前永不言败的品格,鼓励自己既然选择种植种香菇,就不能半途而废。说干就干,凭着军人不服输的劲头,发挥过去在部队培养的吃苦耐劳精神,他自费到香菇之乡福建省三明市和省食用菌研究所等地专门学习香菇种植知识,逐步熟练地掌握了香菇的种植、制种、制菌棒等相关技术,在反复学习实践的基础上,1994年,开始自己率先搞起了袋料栽培香菇,但是,探索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至今仍记得,第一年种植袋料香菇,到了该出菇的季节,香菇没有长出来,直到过了年,才开始长出来。根据之前其他食用菌种植经验,他觉得可能是因为温度原因导致的,为了证实这一点,又向省农科院专家请教,最终认定为这种现象就是温度过低导致的。找到了问题的原因所在,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到了第二年,还没到冬天,我就开始在香菇棚内修建了地笼,通过烧火,以及地笼的热量扩散,使香菇棚内的环境温度提升了。烧火加热模式进行了一个多星期后,棚里的香菇开始长出菇蕾,又进行了加热几天,香菇便满棚绽放,出菇整齐,个头硕大。通过这个方式,实现了在冬天零下温度下,香菇正常出菇的愿望。也能够在年前赶上一个好的行情,卖上好价钱。周边群众在得知这个消息后,都来棚里围观,学习取经,回去后模仿这种方式,在自家的棚里修建了加热地笼。在那年,他们村的农户通过这种方式,大多数都实现了腊月出菇,赶上了春节前的好行情,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香菇出不来的问题解决了,香菇产量慢慢也提升了,但销售渠道渐渐成了新的问题。在他们种香菇开始的那年,他们基本上没有卖过鲜菇,因为得不到市场的认可,虽说有少部分人知道食用菌的营养价值,但是还有大多数的老百姓没有接触过这个东西。最开始,他摘了一些鲜菇到平顶山的市场上去卖,从早上到下午,一共卖了一二十斤。有人说是狗尿台,有人说是葫芦卷,有人说蘑菇有毒,不敢买,不敢吃,即使有少数想尝试的人,也因为价格望而却步。没有办法,他只能把剩下的都带回来烘干了。由于信息闭塞,他们的香菇一季都结束了,也没卖完,直到后来来了一个南方商人,全部买走了,但是价格却很低,最高品质的也只出到二十六元一斤。卖完后,他算了下帐,这一年忙活下来也没赚什么钱。他思考了一下,感觉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香菇菌棒成品率太低,好的能有50%左右,有的管理不善的村民,甚至一个都没成,这是源头问题,只有解决的成品率才能提升产量;第二个问题便是香菇销售问题,必须要找到稳定的销售渠道,才能保证香菇能卖上好价钱。

找到了问题,下一步便是解决问题。他深知,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的道理。于是针对菌棒问题,他只身一人到外地食用菌研究所进行学习,使他们的香菇种植从凭自己感觉,试错摸索,完成了向科学种植,规范种植的改变。通过研究所这个渠道,他不仅学习到了香菇种植知识,还通过这个平台接触到了,一些香菇收购商,向收购商介绍了他们村的香菇种植情况。到了采摘季节,来了四五家收购商,在他们村抢先收购,鲜菇采摘下来,一般都能卖到十六七元一斤左右,香菇卖上了好价钱,也不愁销路了,大家都很高兴。摘一小筐鲜菇都能卖到一二百元。像是之前卖二十多元一斤的干菇,那年都卖到了一百五六十元。有的农户兴奋地说:“香菇是镶了金边了,咋恁值钱”。遥想当时的物价,猪肉也不过才三四块一斤。依稀记得,有一次,香菇收购商到我家买香菇,他用化肥袋子装的一袋香菇,接近二十斤,卖了近2000块钱,他父亲当时也在场,看到那么一小袋香菇比他养的一头大牛还值钱,不尽感叹。从那之后他的想法也得到了改变,感觉种香菇比养牛强,开始大力支持我种香菇。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