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一出而天下苦,诸葛亮如何成了千古圣人?

2020-12-04 00:04:23 作者: 孔明一出而天

诸葛亮是公认的千古圣人,然而以今人的角度看,这个人物是有相当大的问题的。

诸葛亮出山之前,曹操基本已经统一了中国北方,按照刘备的说法:

“今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将欲饮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何肯守此坐须老乎。”

在东汉末年,控制了北方也就等于控制了全国绝大多数的人口和资源,南方的割据势力很难与之相抗衡。

我们可以参考下东汉的统一进程,刘秀在河北称帝之后,用了十余年的时间扫平北方,而一旦囊括了北方,南方的割据势力也就手到擒来了,只花了两三年的时间。

刘秀平定北方之后,对统一全国志在必得,留下一函与西北的大将岑彭,嘱咐其在平定陇右的残存抵抗势力后可径行攻蜀,这就是成语得陇望蜀的来历。

此时的曹操也同样志得意满,在收伏荆州势力之后,写了一封颇为大气的劝降信给孙权: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形势一片大好,天下统一在望,乱世终于迎来了尾声,对于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安定的老百姓而言,他们的面前终于现出了一道希望的曙光。

可就在这时,诸葛亮出山了,一番隆中对,定下了三分天下之计,定下了史上罕有的分裂宣言。诸葛亮杰出的政治才能,使得三足鼎立的构想最终完成,蜀汉也由此建立。

诸葛亮的出山,对于刘备可谓天大的利好,然而对于天下的百姓,可真是倒了血霉,预想中统一的局面未能出现,分裂的局面又延续了七十多年,这一切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是史所罕见的。

诸葛亮不仅拖住了曹操,也拖住了千万百姓过上安定生活的步伐,把他们继续摁在战争的泥潭里苦苦挣扎。

诸葛亮如此逆天而动,是否真是因为汉贼不两立呢?

当然不是,当时的曹操还是汉家的丞相,在北方颇得人心。

在他的治理之下:

“民安于农,而盗贼止息”,“入魏群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由是归附者日多。”

宋朝大儒司马光是这么称赞曹操的:

“齐桓之时,周室虽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 ”

这段话对曹操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不仅是司马光,南宋之前的史家大都对曹操持正面看法,说他是汉贼,当时的很多人恐怕是不认可的。

再来看刘皇叔。既称皇叔,他是否代表着炎汉正统呢?

刘备是汉室后裔不假,但他未必是正统。刘邦的子孙经过四百年的繁衍,早就不下几万人,三国中稍微有名些的刘姓人物几乎都是汉室后裔,刘焉、刘表、刘备、刘繇、刘岱、刘虞这些割据一方的军阀都是宗室,刘备并不特殊。

以血统远近论,刘备也不占优势。他的先祖中山靖王是西汉汉景帝的儿子,与东汉的皇帝早就出了五服了,按照我国古代的宗法继承制度,论正统怎么也轮不到刘备。明智如诸葛亮,想必对此也是很明了的。

因此,所谓匡扶汉室不过是句托词。

那么,为何诸葛亮要选择刘备而不是曹操呢?这恐怕与诸葛亮的志向有关。

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都提到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为何诸葛亮要自比管仲乐毅而不是其他历史名人呢?我们来看下管仲乐毅的功绩。

管仲是齐桓公的宰相,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辅佐才智仅为中人的齐桓公在春秋纷乱的局面中九合诸侯,成为了春秋首霸。乐毅则更为传奇,他扶持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燕国几乎吞灭了实力仅次于强秦的齐国。

从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这位有为青年不但要建立大功业,他对这个大功业的难度也有要求。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诸葛亮是不喜欢玩顺风局的,顺风局体现不出他的水平,他要玩就玩地狱难度的逆风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