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不愿立太子?有三点理由,最后一个原因让他痛心

2020-12-24 18:27:52 作者: 乾隆为何不愿

雍正隐秘建储准则实践的成果,便是在他临终时敞开鐍匣,宣告皇四子弘历为皇太子,即后来的乾隆皇帝。

尽管雍正自称隐秘建储有许多优点,但对全国臣民来说毕竟是新鲜事物,我们总觉得流行了几千年的立太子准则才是正路。为了让世人承受隐秘建储准则,乾隆也是向我们重复解说,颇费了一番心思。

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东巡时有个叫金从善的秀才拦路上书,责问乾隆“大清不宜立太子,岂以不正之运自待耶!”气得乾隆怒气冲冲,口称“我朝得全国之正,实非汉唐宋明所可比!”

但与此一起,乾隆也意识到这位秀才的责问,其实代表了一大批臣民的主意,所以也急速写了几份诏书,向我们解说自己不立太子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理由。

第一点,也是乾隆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立太子的准则弊大于利。

乾隆了解前史,以史为鉴,说起来头头是道:“朕历览诸史,今古异宜。知立储之不行行,与封建井田等,实非万全无弊之道也。盖一立太子,众见神器有属,幻起百端。”

首要,太子的人选一旦确认,假如其他皇子中还有有野心之辈,太子会变成世人进犯构陷的目标,比方汉朝时的巫蛊之祸。其次,乾隆觉得立嫡立长的做法也不行取,由于诸皇子中,嫡长子不必定最有才干。假如必定要用嫡长子承继制,选了无能的太子承继大统,对江山是有弊无利。

总而言之,乾隆的意思是,我爹雍正创造的办法便是好,是最科学最先进的传位方法,所以才选了这么优异的我来当皇帝。

第二点,乾隆认为权柄不行下移。

提到这儿,乾隆深有感触,大吐苦水说我们“认为君为乐,而不知为君之难也。”乾隆自认为算是一个十分勤政爱民一起又十分有才能的皇帝,“人君一日二日万几,庶司百职之事皆其罪。非躬亲总揽,则柄或下移,其弊将无所底止,岂能稍自暇逸。”假如一旦立了太子,我们知道了未来天命归于何人,皇帝就很简单被架空,丢掉权柄。

乾隆觉得自己这些儿子治国才能的确不如自己,所以只需自己身体健康,就会亲身治国理政,而不会“图遂一已之佚乐,而不管国计之重轻”,为了偷闲而立储禅位。

而第三点,是乾隆一向以来的一个心病,为了这件工作,乾隆在很长时间里既未明立太子,也未暗立皇储。其间缘由,乾隆在诏书中表达了自己的心迹。

在乾隆刚刚登基之时,他心中早有未来储君的人选,即乾隆原配孝贤皇后所生的皇次子永琏。在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现已把永琏的姓名写进了传位诏书,放在乾清宫的光明磊落牌子之后。惋惜不到两年,年仅9岁的永琏就得病死去了。

永琏身后,乾隆想改立孝贤皇后的另一个儿子永琮为皇储,但永琮愈加命薄,2岁早夭。接下来,乾隆曾考虑过立长子永璜,后来又考虑立才能拔尖的五阿哥永琪,但两人都英年早逝。

自己心中的适宜人选连续逝世,导致乾隆一度灰心丧气,没有再考虑立储一事。一向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年过花甲,觉得的确应该留下立储诏书,以免如果自己忽然驾崩导致皇子之间手足相残,这才将十五子永琰的姓名写进了诏书中。

但由于上述所举的种种坏处,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禅位曾经,乾隆都一向没有揭露皇储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