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为什么只当了42天的皇帝?这42天里,他都在干什么?

2020-11-21 12:04:28 作者: 李自成为什么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虽然“大顺皇帝”李自成登基称帝,是在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的西安,但他真正“君临天下”,却还是在是年三月十九日攻克北京到四月三十日败退离京的42天。这42天,亦是“大顺王朝”乃至整个明末农民战争的转折点。灭掉明朝后“龙椅还没坐热”的李自成,竟在四十多天后一路脆败,曾“拥兵百万”的大顺政权,也是一年多后就迅速覆灭,辛苦打下的江山,全给清王朝做了嫁衣。

如此“脆败”的全过程,也叫“大顺皇帝李自成”,变成了后世知名的反面教材,甚至在一些“管理学课程”里还常被拿来说事儿。放在野史里,那更是被花样编排,诸如“李自成进北京后迅速腐化”“农民军骄奢淫逸”的“剧情”,也在各类野史小说戏曲里大书特书。特别是在金庸小说《鹿鼎记》里,“迅速腐化”的李自成,还导致男主角韦小宝“多了两个老丈人”,相关叫人唏嘘不已的桥段,也捧红了“金庸剧”的一拨拨男星女星。

那么真实的历史上,打进北京后的李自成,真的突然变得如此不堪?如果没有,为什么他的人生会“反转”得这么快?这事儿,就得先看看他“占领北京的42天”里,到底都干了啥?

比如野史里,拿李自成“迅速腐化堕落”的形象来,诸如《甲申传信录》《再生纪略》《明季北略》《国榷》等史料,却还原了一个更真实的李自成。哪怕已经坐上龙椅,是年四月初的李自成接见京城乡老“问民间疾苦”时,依然是戴大绒帽穿天蓝箭衣的朴实着装,传说中“迅速腐化”的大顺农民军呢?进北京后也是纪律严明,“但不抄掠”。个别违反军纪的农民军士兵,更是“以手足钉于前门左栅栏上”。

而且千万别以为,这些现象只是入城初期的李自成“装样子”。哪怕因为家人之死,恨李自成到咬牙切齿的明末官员杨士聪,也承认农民军在山海关兵败前纪律严明,甚至“都人嫁女于贼营者甚多,甚以为荣。”而几百年后的清代史料,也给李自成的“治理能力”正了名:这42天里,农民军治下的周边县城“吏不敢舞文,民不敢犯禁”“邑甚安之”。北京周围也是“布帆安稳”。比起崇祯上吊以前,那真是少有的太平时光。

也同样是在这42天里,李自成的大事更办了不少:废掉了明朝早已腐化的厂卫制度,将宫廷的“太监名额”压缩到千人规模。迅速派部队官员接管各地州县,推行“三年免粮”政策,将北方各地逃亡地主的荒地分给农民。以至于“所遣守土之吏,无敢暴民”。

综合说来,虽然打进北京的李自成,也有过“追赃助饷”“追赃七千万两白银”等过激行为。但作为一名“新朝”的统治者,他这42天的表现,不但不能说“腐化堕落”,甚至放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可以打高分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42天的表现,可以打个高分。那为何接下来的李自成,会命运陡然下坠,落得迅速败光基业呢?实事求是说,虽然李自成的这42天,做了很多“正事”,但最当务之急的两个正事,他并没有做。第一件正事,按照现代的话说,就是“理顺内部关系”。

李自成攻打北京时,号称有百万大军,攻克北京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兵不血刃。但这“给力”一幕,与其说是因为农民军够强,不如说是因为明朝太弱。多年的两线作战,已经耗尽了明朝的元气。特别是李自成从西安东征北京的一路上,除了“宁武关之战”等少数战役外,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可就是“宁武关之战”这些战役,也打出了李自成的毛病——面对明军周遇吉部的顽强阻击,绝对优势兵力的李自成几乎寸步难行,最后还是艰难惨胜。

而这也恰恰说明,虽然打下了北京,但李自成的大顺军,此时已然难称劲旅。事实是,李自成的农民军,距离“正规军”的标准都差不少。面对明军“天雄军”“秦军”等劲旅,一直都是胜少负多。这其中的原因,除了战斗力差距外,更因大顺军的组织形式:几乎都是各路农民军将领,“合伙”组成的大顺军,既没有令行禁止的领导力,更没有强大的凝聚力。至于战斗力?自然也有限得很。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