玺印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及汉帝国对边外小国的策略

2020-11-19 16:55:16 作者: 玺印的起源、

导语:玺印是古代社会官府或私人的凭信,所谓"玺者印者,印者信也"。玺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与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和用于制作陶器纹饰的陶拍子不同,玺印是人们表示身份的象征。玺印的起源是社会发展的表现,人们基于某种经济社会和政治关系,不得不需要一种能够象征自己身份和威势的信物,玺印也就随之产生了。秦汉之际是玺印发展的高峰期,由秦到汉玺印形制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汉代玺印使用之广泛,随葬于墓葬成称为能够证明墓主人身份的可靠信物。虎符的产生是玺印功能的延伸,通过虎符的特殊验证和使用方式,在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玺印也就是印章,是古代社会中人们用以表明身份的凭信。根据质地的不同,可以划分为金印、铜印、石印、陶印、象牙印、玉印等。一般来说玺印由钮、印身和印座三部分组成,印座底部刻有一个到几个字不等,信息包括印主人姓名、官位、别号、或者一些吉祥语等。

古代玺印

关于玺印的起源,人们认为和传说中的黄帝有关,"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章"。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文字最早也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发明的,我们知道图像有别于文字,那么玺印最早起源于黄帝时代就应该有迹可循。

根据古史传说与历史时期的对应关系来看,黄帝时代应该对应于我国历史发展中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但是从考古发现来看,我们并没有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发现玺印存在的证据。目前已知最早的玺印发现在商代,并且位于时代属于商代晚期的殷墟遗址当中。这些铜印的形制大小与后世的铜印几乎没有差别,都是由钮、身和座三部分组成。

黄帝

在先秦时期玺印不分,私人的印章也称为玺,玺印自诞生之时起就称为社会中通用的身份凭证。到了秦始皇时期才开始规定,只有皇帝所用才能称"玺"、诸王公大臣和平民百姓所用只能称为"印",自此玺印正式分开,并且从形制上产生了等级差异。

秦代的印在形制上非常具有时代特点,印分为两种,一种为长方形,称为"半通印",一种为正方形,称"方寸之印"。其中长方形印规模较小,一般为低级官吏使用,而正方形印形制较大,一般为高等级官员和帝王使用。并且秦代玺印有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在印面刻字一般写于方框之内,无论是大印还是小印都有固定的方格界线。

秦代玺印

秦始皇时期雕铸的传国玉玺,传说就是由战国时期的和氏璧铸造而成,并且由李斯在上面刻上了篆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秦代的传国玉玺在传说中成为了秦汉之际正统皇权的象征,以至于到了明末清初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时,仍将秦始皇时期流传的传国玉玺视为东汉王朝的皇权信物。

汉代继承了秦代的玺印制度,以至于在汉初高祖时期仍然采用了秦代的半印和全印,并且一直到吕后后期、惠帝时期才开始发生变化。汉代玺印规定了一套严格的用印制度,根据对应身份的不同规定每种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印带。所谓的印带也就是绶带,其作用是从玺印的钮部中间的孔隙中穿过用以随身佩戴和系挂。

秦汉时期是玺印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玺印的作用主要是封印简牍。汉代以竹简木牍作为主要的书写工具,国家大事和境内外文书传递往往需要通过层层驿站,于是对于简牍的封印就成为了首要解决的问题。当时的人们将简牍捆系在一起,然后绳子打结处摁上一块湿泥,当湿泥未干时用印章戳上印记,这种带有印记的泥土称为封泥,也叫泥封,能够起到保证信件内容不被窥伺的作用。

封泥

秦汉时期的官印是公有财产,一般在官员卸任和迁任后需要将官印交回。任职的人出于纪念或是随葬的目的会将废弃不用的印带到墓葬当中,因此这些印就成为了我们了解墓主人身前身份和官职的重要信息。例如,著名的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中就因为出土有"辛追"(现在一般认为是"避"字)二字,而确认其身份为軑侯夫人辛追。长沙国墓葬中因为发现有"长沙后府""渔阳"等字样的,从而将墓主人身份确认为长沙王后渔阳。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