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统一和西方欧洲百年来持续分裂问题的对比和探索

2020-11-19 16:53:41 作者: 历史上的统一

导语: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发展虽然有了空前的发展空间,但是他们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互相攻击和诋毁。

中国春秋时期的战争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他们的思想还是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在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下追求大一统。所有的学派都已发展自己得学说来使混乱的国家迅速重新统一为荣,普遍的思想都是认为天下不可一日无主,这就与远在大洋另一头的欧洲有所不同。这也是我们与欧洲发展历史上有所冲突和互斥的一点。

儒家的学说中,孔子第一次提出了天命是每个人所拥有的的,而并不都是以往传统意义上的王朝和国家的政治意义。

孔子的学说在当时,并不受人待见,在承载着同时代人民的迫害的情况下,伟大的孔子曾经说过,天给了我这样的任务,天生了我,给了我这样的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对我想加以迫害的人们又能把我给怎么样呢?这是何等的人物才能说出的话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天命的意义就此转变。儒家的各个传承者都认为天下统一才是中华大地的真正归属。

而另一派墨子则是主张建立一个绝对君主专制的国家,在他的想法下,建立一个等级制度鲜明的国家,才能使力量凝聚到一处,是百姓生活安定,国家富强。

传统的儒家思想

在这些思想当中,可以说,法家才是这其中对国家的统一作出贡献最多的思想。法家思想因此在秦国如鱼得水。商鞅在秦国打击商业,"废逆旅",废除旅店,禁止商人随便出行;"一山泽",将山川湖泽等自然资源收归国有,禁止农民以此谋生。 民众什么都不能做,能做什么呢?只有两件事,耕与战。你或者上战场,为国家献出生命;或者努力种地,把收获的一大半粮食充作军粮。

就是通过这样一系列法制措施的改善,秦国这个国家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得益于商鞅通过变法的举措,这样的措施和效率的提高,在一定意义上把整个秦国变成一家农场和一座军营,所有秦国人都成了战争机器中的零件和合格的螺丝钉。

同时期,与中国处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以希腊为首的思想浪潮。希腊在历史上一直没能统一。希腊版图由无数个小小的碎片构成,那些林立的城邦在数世纪中一直动荡不安,这种形势和春秋战国十分相似。不过,希腊人对"统一"从来没有热衷过。希腊人极为推崇城邦独立自治制度,小国寡民的城邦,是他们所能够想象的唯一的国家形式。为了抵御共同的敌人,希腊的历史上出现过微弱的联合呼声,不过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统一却从未使他们动心。

古希腊遗址)

亚里士多德在批判柏拉图时指出,"城邦的本质就是许多分子的集合",倘若过分"划一",就是"城邦本质的消亡"。希腊人容忍并且享受分裂状态,因为在他们看来,过大的国家不利于公民民主的实行。城邦领土的过度扩张,便意味着公民集团的扩大,意味着公民与国家间关系的疏远以及公共生活的松懈甚至完全丧失,这正是希腊人反对政治统一的根本原因。

与中国的总体环境相似,上古时代的黄河中下游一带也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当中。往北,是无法耕种的草原;往南,是难以开垦的森林;往东,是无法跨越的大海;往西,则是不利农耕的高原。只有中原,是一马平川的黄土。在这样封闭的环境之中,人们很容易形成世界大同、资源有限的观念。

中国的农业文明非常早熟,人口增长得也很快,新石器时代后期,各个文明区就已经开始了对土地、水源这些资源的争夺。

古代希腊哲学家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中华民族追求统一的心理,起源是非常早的。历史发展中的血与火告诉我们,分裂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战争和痛苦,只有统一能带来和平与发展。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