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巅峰之作:奇袭大藤峡

2020-11-16 19:18:11 作者: 王阳明的巅峰

王阳明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之学,并独创“心学”一脉,使他成为了后世敬仰的大圣人。同时他提出“知行合一”等心学思想影响了中国数百年,乃至远播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

王阳明像

正是凭借着“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强大理念,王阳明以一介书生之力,平定了盘踞江西数十年的巨寇,仅用了30多天的时间,就平定了宁王准备了数十年精心准备的叛乱。又在暮年之时,扫清了困扰明朝政府多年的广西之乱。他一生充满传奇,而地处广西中部的大藤峡与八寨却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战之地,大藤峡一役是他人生最后的巅峰之作。

藤峡奇险多兵战 武宣县治因之迁

大藤峡,地处广西武宣县至桂平市的黔江下游,是广西境内最大最长的峡谷,传说古时有大藤如斗,横跨江面,昼沉夜浮,供人攀附渡江,因而得名。后也称断藤峡、永通峡。

大藤峡卫星图

古人认为大藤峡的奇险足以与长江三峡相提并论,宋代著名诗人曾几写有《大藤峡》一诗可为其证:

一洗干戈眼,舟穿乱石间。

不因深避地,何得饱看山。

江溃重围急,天横一线悭。

人言三峡险,此路足追攀。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了大藤峡一带的地形,“盖有孤藤渡峡磵如徒杠也。南截浔水为府江,自藤峡至府江约三百余里,地惟藤峡最高。登藤峡巅,数目里皆历历目前,军旅之聚散往来,可顾盼尽也……峡北岩峒以百计,如仙人关、九层崖其极险阨者;峡以南有牛肠、大岵诸村,皆缘江立寨。藤峡、府江之间为力山,力山之险倍藤峡焉。又南则为府江,周遭盖六百里,其中多冥岩谷,县磴绝壁。入者手挽足移,十步九折,一失足则陨身数百仞下。”

大藤峡地区在古代是瑶民以社会以部落为主的聚居区,迫于生计,明代时期该区域的瑶民起义就不断发生。瑶民武装倚仗大藤峡的奇险长期控制着黔江航道,而且不时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打击地方官绅,抢劫过往商船。其与“八寨”(指的是位于忻城、上林、迁江三县交界地区思吉、周安、剥丁、古卯、罗墨、古钵、古蓬、都者等八个寨堡)互相呼应,被明王朝视为心腹大患。

明代田汝成所著《炎徼纪闻》卷二“断滕峡”中记载:“抵自藤峡径府江约三百余里,以力山为中界,诸贼往往相通,互为死党。力山之人善以毒药傅弩矢,中者立毙,故能东助府江,西援藤峡。藤峡之巅立而环眺,则远近数百里间若可举趾,故军旅所集,盱睫而知,急则狶窜林中不可疏捕。”

《炎徼纪闻》断滕峡之载

清代朱彝尊选编中的《明诗综》中有《藤峡谣》:“自藤峡径府江三百余里,诸蛮互为死党,出刧商船,得人则刳其腹投之江中。峡人谣云:盎有一斗米,莫泝藤峡水;囊有一百钱,莫上府江船。”

瑶民武装不时侵袭沿江之武仙、浔州、藤县、梧州诸城,如《大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一有载“成化元年冬十月,广西大藤峡蛮贼夜入藤县城掠官库劫县印”;《明史》载“(天顺)七年,大藤峡贼夜入梧州城。......夜半,贼驾梯上城,泾等不觉,遂入府治,劫库放囚,杀死军民无算,大掠城中......”。

正是由于多次受到瑶民武装的侵袭,原武仙县城不得不在明宣德六年(1431)从原址(今三里镇旧县村)而迁至今址,并改县名为武宣县。

清·嘉庆十三年《武宣县志》载:“县城旧建于县之下游二十里(今为旧县塘),因猺獠出没,民多病之,明洪武三十年议迁今治,筑土城三十年,又展拓之。成化间始易以砖工告竣。宣德三年二月,虎入城,冬十月猺贼仍入。寇定,议迁县。四年火建城郭署廨。六年江伯山公始移兹土。”

清代《浔州府志》亦载:“武宣县,旧城原在今治东峡江之上阴江之下,因獠猺之患明武德四年平江伯山云奏改建,六年始迁于今所。”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