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一尼姑外出踏春,寻春不到却写下一首悟道诗,千古流传

2020-11-16 16:51:14 作者: 南宋一尼姑外

顾名思义,悟道诗就是领悟佛理、领悟道经、领悟真理等。要说悟道诗,最有名的自然要数唐代高僧、东山法门开创者、禅宗五祖弘忍在决定将衣钵传给谁时,六祖慧能与北宗禅创始人神秀两人的悟道诗。

神秀跟随弘忍学佛多年,主张渐悟: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则是主张顿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两人不同的主张,不同的悟道诗,于是两人推上了不同的道路。今天咱们要读一首非常小众的悟道诗,这首诗之所以小众,不仅仅是因为作者名字不可考,而且出处也不是我们常听说的《全唐诗》《全宋词》《宋诗选》等书,而是出自宋代罗大经创作的一部文言轶事小说《鹤林玉露》,《鹤林玉露》虽然说是轶事小说,实际上有超过一半的内容是评述前代及宋代诗文。

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已经皈依佛门的尼姑趁着春季到来离开寺院去寻找春天的踪迹,却一无所获,当归途中遇到一棵梅花树时,突然意识到春天原来就在自己身边,有种“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之感,尼姑一下就顿悟了,写下一首《悟道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尼姑的这首悟道诗不像神秀、慧能那般单纯说理,其中带着一些少女的调皮与生动,不管从悟道还是寻春来看,都是一篇佳作。

前两句寻春(求道),尼姑为了寻找春天的踪迹,从“尽日、踏遍”就能看出,尼姑花了很多时间,走了很多地方,这时小佛脑中就有一幅画:一个穿着忙鞋,握着竹杖的尼姑,出入深山,行走白云间,潇洒飘逸,仙风道骨,好一幅禅机图。

后两句寻到春(悟道),历经时日,踏遍千山万水,却找不到春天,谁曾想在归途中却有意外的收获,一树梅花在路旁,她立刻愁云尽散,喜上眉梢,深深地嗅了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不禁感叹,这春天原来早就来了。

我们都知道,梅花虽开在寒冬,却是春天的信使,它不愿意与其他花朵在春季争芳斗艳,它只想为世界报告春天到来的讯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故而看到梅花,尼姑仿佛已经开了万花盛开的春季,“春在枝头已十分”,她的喜悦,在梅花身上,更在想到的未来之景上,平淡无奇才更显梅花本色。

整首诗虽然是一首悟道诗,却没有悟道诗那种索然无味、枯燥的感觉,一个“嗅”字将整首诗都显得生动起来,更是将尼姑的形象具体化:她不是一个常伴青灯、刻板、不食人间烟火的尼姑,她是一个心中有花、活泼、自在又有生活情趣的少女。一首悟道诗写得如此富有感情,被人们从《鹤林玉露》找寻出来,千古流传。

参考资料:《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宋人绝句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