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入手,漫谈宋代士大夫对于民间的教化

2020-11-09 09:43:07 作者: 以天下为己任

前言

随着隋唐的科举制度发展,士族社会土崩瓦解,在宋代地方上也是逐渐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士人形成自己重要的社会阶层。士人之间对于身份的认同感逐渐的加强,并且凭借着自身在于文化上具有的优势地位开始利用治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理念在地方上开展一系列的教育,例如蒙学、家训等等。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和识字率,而且还恢复了宗族制度提倡了乡村治理,宋代的士人开始利用自身的文化力量改变地方社会。

唐宋是历史上大变革的时代,是由魏晋时期的士族社会转变为了士人社会。这是最为重要的,差别在于有族到了人,士族是以一个族群为背景带有了世袭的特性。而士人仅仅是个标识,是一个人的特定身份并不能够世袭,从而体现出贵族与庶民的差别。

魏晋时期的士族往往是汉代大家族演变而来,自身是文人贵族垄断了文化和教育。这也是论出身的时代,士族成为了社会中最为中坚的力量控制着地方。

一、士人社会的形成

在士族社会中国家对于地方上的管理都是靠士族来实现的,但是当士族社会瓦解之后中央与地方出现了权力的真空。宋代结束了地方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对于地方上的控制,这就使得皇权是可以直接面对了基层的百姓。但是对于地方治理上,皇上却不能直接的通过百姓来管理所有就需要士大夫作为媒介。

宋代统治者对于科举十分重视,倡导民众可以利用读书参加科举改变自身命运和家庭的社会地位。唐朝的社会科举人数还是千计算,但是到了宋代每年都是数十万人,但是录取的比例十分少,没有录取的就成为了地方上的士人。士人群体与贵族有着本质的不同,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进入官僚集团并没有世袭特权。而且必须不断地努力让自家保持科举门风。

二、士人对于地方上的作用

通过蒙学和家训著作推动了百姓读书识字,利用家训治天下。文化的普及率在宋代不断地提高,这离不开地方士人对于蒙学的推广和修改。蒙学也就是小学刊物是启蒙用书,很多著名的家训著作也是经过宋代的士子进行校勘流行,于是乎蒙学和家训著作在宋代十分繁盛。

家训在宋代前往往都是贵族的产物,到了宋代之后家训并没有随着士族消亡反而是被士大夫继承下来成为教化的作品。这也是贵族阶层向世俗阶层的过渡,宗族制度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但是宗族仍然是以社会适应力和自身强大的顽强生命力逐渐发展起来。宋代的士大夫对于宗族也是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开始恢复宗法实践活动进行地方上的教化。

结论

在唐宋大变革时代,士族社会逐渐的消失士人阶层开始出现,在宋代各个地方上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士人。他们的对于自身的身份认同感逐渐的加强凭借着自身在于文化上的优势地位开始以治天下为己任。虽然科举没中但是在地方却成为了知识分子开展一系列的知识教化,不仅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和识字率还能推动地方的乡村治理。

士族社会的消失对于宗族制度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是宗族制度凭借着自身强悍的生存力再次发展起来。在这个时期士大夫功不可没,在排斥佛教、倡导理学的同时致力于恢复宗法实践活动。这种地方上教化体系皇帝是十分认可的,鼓励各地实行乡约自治,到了明代的时候有德行见识的老人负责本地的教化这也是宋代士大夫开启的先河。

参考文献:

《文献通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