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场圆明园遗物与文献展,开创圆明园遗址保护先河

2020-10-27 18:31:55 作者: 首场圆明园遗

1860年10月初,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圆明园,更于10月18日纵火焚毁了圆明园,一代名园就此灰飞烟灭。在那国弱遭欺、民不聊生的年代,人们自然顾不上关注圆明园遗失文物的下落。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界逐渐开始考证并追查圆明园遗失文物。并从上世纪30年代起,媒体上开始发表圆明园罹劫公共纪念文,以及举办“圆明园遗物及文献”展览。

今年是圆明园罹劫160周年,兹作此文以纪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国家与民族只有永远保持前进与发展,才能自立自强,不受外欺。

圆明园(资料片) 张风 摄影

1930年

媒体刊发圆明园罹劫纪念文

1930年12月初,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第151、152期连载了一篇意味深长、令国内读者无不为之动容的文章。这篇文章名为《圆明园罹劫七十年纪念述闻》,作者乃是著名学者、时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委员、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辑的向达先生。

这一篇文章,乃圆明园罹劫以来第一篇在国内公共媒体上公开发表的纪念文章,可称圆明园罹劫以来从学术史角度向国人号召纪念与追思的先声,实令当时的读者颇有“石破天惊”之感触,在社会各界也确曾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反响,有着极其深远的社会影响。

须知,此文刊载于当时的国内第一大报《大公报》,无论是传播效率还是传阅数量之巨,在当时都是无以复加的。此文影响之大,最直接的反应即为次年营造学社组织举办了“圆明园遗物与文献”展览,继之而来的还有1933年编印发行的《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圆明园专号》。

虽然自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劫掠以来,各类追思、忆述、评论类的诗文时有涌现,可如此文般系统、充分、简明的表述,实在是难得一见。此文乃是建立于翔实缜密的史料搜求与考证基础之上的,以学者立场从学术史角度着眼,又矢志于向大众读者公开披露这一事件的诸多确凿历史信息。仅此一点,此文的社会价值之高,即已超越于一般意义上的文人凭吊遗迹遗物类的诗文之作。

这篇万余字篇幅的文章共分为四个章节:圆明园建筑与西洋教士;英法联军之役:圆明园之被掠与焚毁;关于圆明园之各种资料;论保存圆明园及其他诸残迹。把圆明园这一历史遗迹与“圆明园罹劫”这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如何守护与研究这一历史遗迹的问题,深入浅出地向大众娓娓而述,读后有迎刃而解、拨云见日之感。

《圆明园罹劫七十年纪念述闻》

譬如,首度披露承德避暑山庄原藏“二十页圆明园欧式宫殿图”,与当时北平、沈阳两地故宫新近发现的所谓“同样印本为西人所绘”图册,是有所不同的。二者所描绘的并不是同一处景观,后者实为“康熙时耶稣会士马国贤(Matteo Ripa)为帝用铜版雕热河三十六景图”。

再者,还详加考证“二十页圆明园欧式宫殿图”,其图案乃表现“长春园谐奇趣远瀛观等”景观;并辨析称圆明园中西洋建筑虽颇引世人注目,“然此俱在圆明园东北隅,高宗所筑长春园中;为圆明园之旁支而非其正体也”。

又如,关于焚毁圆明园的祸因与罪魁,此文也从坊间盛传、众说纷纭的各类传闻掌故里“脱颖而出”,明确指出“圆明园罹劫”乃英军出于报复心理使然,完全是侵略者肆无忌惮的暴行,并无别因。文中用了不少篇幅去辨析英方相关文件,这些英方重要文件一经翻译披露,真相自然大白于天下。此文更进一步将“圆明园罹劫”与1914年欧战中德军炮毁比利时卢文大学图书馆的事件相比较,颇为愤慨地写道:

一九一四年欧洲大战起,德军侵入比境,炮轰卢文大学图书馆,历世积藏之珍籍,胥罹浩劫。其后诸国对于德人此举,深致诘责,以为罪莫大焉。庸知七十年前,英法联军攻我国都,以数人遇难,竟不惜于和约将成之际,将圆明园付之一炬。既掠其珍贵,复焚其名园,损失之钜,岂逊于比国一卢文图书馆?西洋Vandalism(笔者注:即本文后称所谓“番达主义”,意即摧毁文化艺术之主义)之摧残中国文明,此为第一次,庚子之役而又重演……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