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朝代更迭与代代相传,中国玉器文化有着怎样的发展?

2021-05-15 16:19:47 作者: 历经朝代更迭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中国玉器,历经朝代更迭,代代相传。中国玉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是什么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是世界上的产玉大国,因玉代表着美丽、富足和永恒,历来被国人所喜爱。中国人对玉的喜爱与崇拜,促成了玉器艺术在中国的早熟与巨大成就。在中国悠久的文化艺术史上,玉器艺术一直是一个奇葩,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image.png

  自玉器问世以后,它就和整个社会历史的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中国有着8000年的用玉历史,3000年的玉器研究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尊玉、爱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特殊权力都根植于此。玉文化本身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内涵丰富而又深厚的礼玉文化,始终贯穿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

  起源

  早在8000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就有玉器了。裴李岗文化的贾湖遗址出土了许多绿松石小型饰物和玉兵器等。在陕西南郑龙岗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墓地中,曾发现24件玉器,淅川下王岗遗址也出土了少量仰韶文化的玉环和玉石坠饰。

  这些玉器种类较杂,且与石质生产工具共出,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上,很可能只是把玉器作为较精美耐用的生产工具看待,并未赋予其特别含义。

  新石器时期,玉璇玑是这一时期龙山文化典型的玉器,此类玉器有何用途,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璇玑一词初见于《尚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成了人们猜测“璇玑”功用的一种依据。据《赏玉与琢玉》一书载:“璇玑:器形如壁,外形等距顺向外出3个、4个或6个尖角。

  发展

  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玉器艺术的成长期,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性,首先是神权和礼仪特征,玉器在品种、数量、使用范围上更加丰富,在祭祀、丧葬和礼仪的运用上更加规范。其次是商周时期生活实用玉器大量涌现,开拓了实用玉器的先河。再次装饰器是商周玉器的大宗,这些装饰品既有美观作用,有些还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玉器的创作手法也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改革。在玉器制作过程中,夏商周由于对于人类社会的崇拜,在玉器制作底部尽可能地夸大局部。这个时候的玉器特点不要求形状非常类似,而是希望以一种类似于国画写意的手法突出玉器创作的神韵。

  在玉器制作的过程中,人们在此时表达的是一种更加真实和天然的玉器创作手法、

  周王朝是当时集玉器创作的大成,结合了古代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习俗,即祭祀活动,古代周王朝的玉器创作在这个时候相关的礼仪发展有了很密切的联系。

  《周礼》中这样说道:“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六器:即“鑒、琮、圭、璋、琥、璜”。“璧”为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琮"为外边八角,中间圆形的玉;“圭"为长条形,上尖下方,亦有平头的玉璋为形状如圭,两头带尖,或有上端斜边的玉“琥"为弧形,雕成虎形的玉,“璜"则为弧形,一般雕成龙形、鱼形的玉。

  古人的方位顺序为天、地、东、南、西、北,所以《周礼》中这样规定:“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过去,春秋战国常被人并列提及,但这是两个有时间差异的时期,表现在玉作上,当然有工艺、纹饰差异。早期为阴线双钩细虺龙纹,稍后隐地浮起,为夹杂粗扭丝纹的宽线虺龙纹。再后虺龙纹缩化,隐藏衍变为以云纹、谷纹细小扭丝纹相杂的抽象虺龙纹,只具其意而失形最后甚至意也消失了。这时的纹饰还有云纹、谷纹.鳞纹、绚索纹、扭丝纹等。

  春秋玉器早期有一些圆雕作品,但整个时代以片状器为多,早期多单面饰,晚期以双面饰为大宗。

image.png

  这一时期玉器作为天子分封诸侯的信物。

  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儒家兴起,儒家提倡君子如玉。在儒学重视美玉的背后,不难发现,儒学有意赋予美玉以深刻的内涵,特别是孔子关于玉有德的论述,更是将儒学与美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