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十七帖》在书法上有何地位?其章法如何解析?

2020-12-15 04:59:03 作者: 王羲之《十七

  王羲之《十七帖》在书法史有何位置?其规矩怎么解析?下面趣前史小编就为咱们带来具体的介绍,一同来看看吧!

  书法位置

  此帖前人点评甚高。如宋黄伯思说:“此帖逸少书中龙也”。朱熹说“玩其笔意,沉着衍裕,而气候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所谓逐个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也有人以为此帖“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这些点评都很中肯。特别说它们写的沉着、不受法的拘谨,如同从自己胸中天然流出相同,最为深入精确。孙过庭曾说过:“子敬(王献之)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即王羲之以下,都是在写字时成心用力,成心要体现自己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样就反而失掉书写时的天然之美了。这种比照式的谈论,对书法赏识很有启示。

image.png

  草书是王羲之拿手的书体之一。在王羲之之前,章草现已十分老练。从魏晋时期撒播下来的一些出土材料来看,这个时期今草现已有必定程度的开展,当然还没有彻底与章草别离。王羲之总结了前人的作用,在师法张芝以及东晋曾经其他书法家的基础上,一变汉魏朴质书风,而创妍美流便之草书,为今草确立了一个根本的规范,使今草与章草的边界变得清楚起来,成为两种书体。他笔下的今草结构随笔势而变得自在灵敏,充分体现草书“删难省繁,损复为单”的特征。从有用的视点上说,这愈加便于进步书写的速度,字势绵绵,笔断意连,书写的艺术性也加强了。其形状纵横牵掣,钩环盘纡,神态自若,具有改变不断的美,笔画上改造了章萆的“抑左扬右”式的波磔,而代之以随起随收、流通天然的笔触。

  因为王羲之在书法上有极大的奉献,所以在他死后,历代都将他的书迹视为至宝。因而,东晋时期的书家中,数他留下的著作最多。现在咱们所能见到的墨本草书有《七月一日帖》、《寒切帖》、《初月帖》、《远宦帖》、《上虞帖》、《长风帖》、《游目帖》、《此事帖》、《大路帖》、《行穰帖》等,皆为唐宋时期的摹本。从这些最接近于真迹的摹本来看,风格各不相同。其间《寒切帖》、《远宦帖》尚有章草遗意,点画古拙,多不牵连;《初月帖》、《上虞帖》、《游目帖》、《行穰帖》等运笔轻捷,流美天然;而《大路帖》则豪放奔驰,一曳如风。王羲之草书传世之作更多的是以刻帖的方式撒播至今,其间影响较大的有《十七帖》和《淳化阁帖》中的草书。

image.png

  规矩析解

  《十七帖》是小草书体的代表作,其规矩也具有典型含义。依照唐太宗的说法,其规矩便是“烟霏霹结,状若断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一般草书的规矩问题,是指著作的谋篇布局,是集点、线成字以及集字成行、列行成篇的终究成果。关于集点、线成字,咱们在前面现已对一些典型的字形作了开端阐明,这儿要点叙述《十七帖》集字成行、列行成篇的问题。

  《十七帖》集字成行的办法不像后来的大草、狂草书法那样,依托字与字之间的牵连来强化全体感,而是依托字形的巨细、单字姿势的斜正调配、笔画的粗细改变来到达气脉贯穿。如最左边这幅图是《十七帖》中的榜首帖,共三行,都是字字独立,属章草格式。不过王羲之对这种格式进行了改造,所以显得更为灵敏。此帖榜首行“十七”两字笔画十分厚重,给整个著作确立了基调。其他字或正或侧,如“郗”字作侧势,“司”字又变为规矩,“马”字歪斜,“未”字又复归规矩,最终的“去”字又变为斜势,所以,整行看上去尽管字字独立,却又笔势相承。其他两行除了具有这种立意外,还有字形宽窄上的改变。

image.png

  集字成行的另一个办法是上下字的牵连。如图,榜首行仍是字字独立,第二行中的“想复”二字笔画相连,这是强化字与字之间联系的一个办法,但在《十七帖》中仍是不占主要成分,并且牵连之处必定要有道理。《十七帖》在这方面处理得十分有分寸,牵连的字在整个规矩中起到了提神的作用,而无左缠右绕之病。有些字更重视意连,也便是笔势上的相关,如第三行开端的“保养”二字,上字的收笔与下字的起笔形断意连,相同有牵连的作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