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吴起有哪些治军观点?尉缭子是怎么称赞他的?

2020-12-15 00:02:06 作者: 历史上吴起有

  吴起(约公元前440年―前381年),战国前期闻名政治家、军事家。曾拜将于鲁、魏,变法于荆楚,终身征战很多,劳绩显赫。尉缭子称誉说:“有提七万之众,而全国莫当者谁?曰吴起也。”郭沫若曾点评他“在我国前史上是不会消灭的人物”。吴起劝诫魏文侯只要“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干稳固和开展政权。吴起提出了很多治军的观念。下面趣前史小编就为我们带来详细的介绍,一同来看看吧!

image.png

  一、“先和而造大事”。

  吴起以为,治国治军有“四不好”,即“不好于国,不行以出军;不好于军,不行以出陈(通“阵”);不好于陈,不行以讲战,不好于战,不行以决胜。”反之,只要国家毅力共同,戎行内部联合,临阵指挥共同,作战举动调和,才干有利于战役。因而吴起以为,有作为的君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

  为了做到“四和”,首要“教大众而亲万民”,“使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与之临难,则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矣。”他建议经过教化、亲善普通大众,使得君臣专心,同仇敌慨。吴起以为,要强国强军,君主应做到“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吴起建议重用贤德有才之人,而缺才少德者,只能把他放在基层。关于调和的状况,吴起以为假如“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即大众休养生息,官民接近共处,国家“则守已固矣。”

  史载吴起曾与魏武侯(文侯之子)泛舟“浮于西河”之上,评论国家强盛的根本问题。吴起以为,君王之业,国家安危,“在德不在险(山河之险)”,若为政不善,“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二、“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是有耻也”。

  吴起少时曾随曾参学儒,后弃儒而习兵事,成为兵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并在长时间戎马生涯中构成激烈的法家观念。吴起思维中带有很深的儒家颜色。他提出“道、义、礼、仁”四德观,以为“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着重四德在治国理军中的首要位置。他以为“当敌而不进,无逮于义也;僵尸而哀之,无逮于仁也。”毫不讳言战役对其时统治者的重要性,对立已不习惯新形势的旧的豺狼成性。

  详细到治军,他建议“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用善良礼治来教化民众,使其有羞耻之心。大俗人有了羞耻之心,国家则“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吴起以为教化的意图,是鼓舞大众把个人安危于国家兴衰联络在一同,君王才干把握政治军事上的主动性,做到上下专心,“举顺天人”。

image.png

  孙武说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行不察也。”吴起承继了孙武的思维,并有所开展。他说“打败易,守胜难”。为何?他以为,“全国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者得全国者稀,以亡者众。”常常草率发动战役,就会消耗很多人力物力,然后使公民疲弊不胜,国家贫弱,战事越多,国力越衰,并且会招来祸殃。

  三、“用兵之法,教戒为先”。

  吴起着重军事练习在进步部队战斗力傍边的杰出位置。他以为,“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方便”,要建造一支具有强壮战斗力的戎行,教育和练习是首要问题,“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吴起建议教育练习的意图是让将士把握战场的各项技能,以防止无谓的伤亡。

  吴起还提出了教育练习的详细方法。例如在《吴子·治兵第三》中,他把练习方法分为“学战之法”和“教战之令”。所谓“学战之法”便是从单兵搏斗、拼杀技能到学习战术和各种阵法,“一人学战”推行到“教成全军”的方法。

  “教战之令”便是在安排部队练习上,依据不同士卒的特色,进行与其习惯的练习,如“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智者为谋主”。一起,吴起还提出“行军、进止、驯马”之道,着重进止要有度,饮食要恰当,人马要相亲。不仅如此,他还从驯马之道进一步发挥,指出可以理解驯马的道理,将会“横行全国”。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