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汤过夜能喝吗 绿豆汤放一晚上第二天可以喝

时间:2018-04-16 16:44 来源:女模网

一般情况下,绿豆汤放一晚上能不能喝要看具体情况,如果绿豆汤在常温下放一晚上,第二天就不适合饮用。如果是在冰箱保存,第二天还是可以继续饮用的。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绿豆汤可以过夜吗

隔夜的绿豆汤是可以喝的。

绿豆汤中含有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不会跟空气中的氧气进行氧化反应,所哟可以放心食用,绿豆汤不仅能帮助人体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还能有效的起到清热解渴消暑的作用,所以夏天喝对人很有好处,但是夏天的温度太高所以最好放在冰箱里保存。

绿豆汤怎么保存

夏季绿豆汤建议冰箱冷藏保存。绿豆汤在煮熟之后,可在室温下微微降温后即可用保鲜膜密封,放进冰箱中进行冰镇,冰箱的低温能有效的抑制绿豆汤氧化变质,还能增加绿豆汤清凉之感,冰箱保存可保证绿豆汤1~2天不变质,仍可食用。

绿豆汤中含有很多的酚类物质,在保存过程中便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酚类物质转化为醌类物质,色泽呈红色,这种绿豆粥虽能喝,不过,其抗氧化能力有所下降,营养价值较低,因此,绿豆汤最好是绿色时喝。

绿豆汤的功效与作用

1.清热

绿豆的清热之力在皮,所以说为了清热,煮绿豆汤时不要久煮。这样熬出来的绿豆汤颜色碧绿,比较清澈。喝的时候也没必要把豆子一起吃进去,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清热功效。

2.解毒

绿豆的解毒之功在内,所以说为了解毒,煮绿豆汤时最好把绿豆煮烂。这样的绿豆汤色泽浑浊,消暑效果较差,但清热解毒作用更强。

3.消暑安神

绿豆里面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所以绿豆汤的功效与作用有一定的解暑防暑作用。这时绿豆就应该配合其他事物一起食用才最好了。比如绿豆粥,绿豆冰沙等,将绿豆和其他的主食搭配烹饪,不仅美味可口,而且绿豆汤的功效与作用也能最好的发挥出来。

4.促代谢,长胃口

绿豆里面还含有丰富的生物碱和香豆素等生理活性物质,所以绿豆汤的功效与作用对于我们的新陈代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像我们平时消化不良呀,胀气呀,都可以尝试服用绿豆汤来解决。对于夏季我们的食欲不振,吃得少,绿豆汤的功效与作用也对其有良好的缓解效果。

5.降血脂,降胆固醇

绿豆汤的食疗价值也是相当的丰富,绿豆里面含有的多糖能促进我们体内血脂的水解,使绿豆汤的功效与作用具有一定的降血脂的作用,而绿豆里面还含有另一种球蛋白多糖,能阻止我们对胆固醇的吸收,所以绿豆汤的功效与作用还有降低胆固醇的效果哦。

6.抗过敏,保肝护肾

绿豆汤的功效与作用还有一定的抗过敏功效,所以容易过敏的人群,除了原理过敏源以外,平时喝些绿豆汤,也对过敏症状有一些缓解效果。绿豆里面还含有胰蛋白酶抑制成分,所以绿豆汤的功效与作用还有保护肝脏和肾脏的保健效果。脏气不稳的人群都可以通过绿豆汤的功效与作用来达到一定的养生效果。

喝绿豆汤的禁忌

1、不用铁锅煮绿豆汤

煮绿豆汤时,用铁锅最不合适。绿豆的大部分活性成分都在绿豆皮里,绿豆皮中的类黄酮和金属离子作用之后,可能形成颜色较深的复合物,使绿豆汤的颜色发黑,食用后会造成肠胃不适和消化不良。所以煮绿豆汤用砂锅最为理想。

2、煮绿豆汤时别加碱

绿豆富含维生素B,它是绿豆解暑特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弥补出汗时的营养损失。而碱会严重破坏维生素B。同时,绿豆中的类黄酮抗氧化成分也会因为加入碱而损失,致使结构变化,颜色转为黄色。所以,煮绿豆汤最好不要加碱,如果希望把汤煮得黏一些,可考虑加入少量燕麦片或糯米来“增稠”。

3、绿豆汤不可天天喝

绿豆汤适当喝是没问题的,一般成人一周喝2至3次,每次一碗即可。幼儿则要具体依照体质而定,最好先咨询一下医师,因为绿豆中蛋白质含量比鸡肉还多,大分子蛋白质需要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小分子肽、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幼儿的肠胃消化功能相对较差,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掉绿豆蛋白,容易因消化不良导致腹泻。一般来说,小孩2至3岁开始吃粥时,可适量加点绿豆。6岁过后,才可饮用成人量。

4、不能空腹喝绿豆汤

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说,绿豆性较为寒凉,空腹饮用容易对脾胃造成伤害。体质寒凉的人本来就有四肢冰凉乏力、腰腿冷痛、腹泻便稀等症状,而吃了绿豆反而会加重症状,甚至引发诸如腹泻、气血停滞引起的关节肌肉酸痛、胃寒及脾胃虚弱引起的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5、不能过量喝绿豆汤

绿豆汤虽好喝,但也不能过量饮用。绿豆中含有的低聚糖容易使人胀气,而且绿豆属于不易消化的食品,过量饮用易损伤脾胃,而女性朋友过量饮用绿豆汤的话,还会容易引发腹胀、痛经等毛病。

6、绿豆有时不能和中药一起吃

绿豆本身是一味中药,如果患有外感风热、暑热内侵等热性病时,在服用中药的时候再适当服用绿豆汤,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但如果有胃肠薄弱肢酸乏力、全身畏寒、腰腿冷痛、腹泻等症状的人在服用中药的时候则应该禁食绿豆,否则,不仅会降低药物疗效,而且还会加重病情。所以,服中药时能否吃绿豆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及所服中药性味而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