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司登销售遇冷怎么回事 波司登到底经历了什么?

2021-08-23 16:50:12 作者: 波司登销售遇

  看着波司登2019年财报上营收这一栏的数字显示为103.83亿元,高德康长舒一口气。

  波司登的营收延续近年来的涨势,并成功冲破百亿大关,创下历史新高。

  很难想象仅仅四年之前,波司登正处在前所未有的低谷中,光2015年一年就关闭了5000家门店,加上之前两年,三年间总计关闭了8000余家门店。

  回首往事,身为波司登创始者和领导人的高德康依然对于那次生死劫心有余悸。

  但纵观波司登43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品牌奋斗史,劫后余生这种事,高德康经历过不止一次了,在每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头,波司登又是如何度过危机,涅槃重生的呢?

  国民品牌的诞生

  1976年,江苏常熟县的一个年轻人高德康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

  高德康出身裁缝世家,自小练就了一身缝纫的好手艺。

  但在那个年代,替人缝缝补补的微薄收入只够勉强度日,这与想要出人头地的高德康所期望的道路不符。

  产业化,规模化,这才是出路,抱着这样的信念,高德康拉来了同村的十一个裁缝成立了村办缝纫组。

  村里了几间旧屋里摆放着八台缝纫机,这就是村办缝纫组的全部的资产,以此为本加工生产服装,高德康正式开启了创业之路。

  缝纫组成立初期,受制于资金无问题无法囤积原材料,高德康只能每日骑自行车往返上海进货,用这一单赚的钱买下一单的原材料。常熟到上海,骑自行车来回要十小时的路程,还要扛着上百斤的材料,这条艰苦卓绝的的路高德康一走就是好几年。

  自行车废了好几辆,双脚肿了无数次,高德康足迹深深印在了这条道路上,他坚持了下来。

  等到改革开放之后,借着这股春风,缝纫组的生意越做越大,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小作坊也正大光明升级为服装厂,开始做贴牌生产的生意,高德康离他的梦想更进了一步。

  时间转眼到了1992年,历经十余年的积累,在服装这一块已经颇有成绩的高德康不愿再寄人篱下,决定正式开启属于自己的品牌。

  高德康将目标瞄准了市场空缺较大的羽绒服,他押上了自己全部身家,投资建厂,日后闻名世界的羽绒服品牌品牌“波司登”也在那一年正式诞生。

  初入市场的高德康雄心壮志,在1994年一口气生产了23万件羽绒服,准备大干一场,然而寒冬却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由于前期市场调研等准备工作做得不足,波司登羽绒服既没有新颖的设计,也没有过硬的质量,再加上品牌知名度本就不高,没有赢得市场的青睐,足足15万件羽绒服滞销。

  高德康出师不利,波司登库存堆积如山,高德康在外债台高筑,这个新生品牌眼看着就要跌落谷底。

  高德康无奈之下只能反季节甩卖,尽管亏本,但也回笼了部分资金,助波司登勉强度过了这次难关。

  第二年,高德康携手波司登上下痛定思痛,决定进行一次全面的产品升级。

  经过充分的调研后,波司登将时装化设计理念引入羽绒服装行业,变羽绒服的“厚、肿、重”为“轻、美、薄”,设计出了全新款的羽绒服,不仅外观与之前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连内在的含绒量都从原来30%增长至90%,让产品有了质的飞跃,波司登摇身一变成为了羽绒服时尚化的领军人物。

  脱胎换骨的波司登在这一年打了一漂亮的翻身仗,全年狂卖68万件羽绒服,销量荣登全国第一,这个宝座,波司登一坐就是19年。

  波司登生死劫

  自1995年大捷之后,波司登踏上了高速发展之路。

  1998年赞助中国登山队登顶珠峰;

  2003年拿下央视标王;

  2006年都灵冬奥会赞助中国滑雪队;

  2007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敲钟上市。

  巅峰时期,2006年,全球三分之一的羽绒服都来自波司登,品牌规模空前。

  一路走来,波司登逐渐发展为了国内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销量牢牢占据第一宝座。

  高德康成功了,从一个小山村白手起家,他缔造了业界最强大的羽绒服王国。

  然而就在高德康春风得意之际,波斯登的第二次生死大劫不期而至,这一次所掀起的暴风雨,甚至比1994年还猛烈得多。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