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农技站长用十几年给黑土地“盖被子”

2021-09-01 04:39:26 作者: 这位农技站长

本报记者陈俊、郎秋红、孟含琪

眼前的他,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脸上长了不少皱纹,符合常年下地、饱经风霜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形象。不过,只要和他聊上5分钟,他就会颠覆人们对基层农技站长的印象。农民说他“无所不能”,专家说他“有格局”,他说自己没什么本事,就是擅长“画大饼”“管闲事”,也“爱折腾”。他和一群科学家带领一帮农民,用十几年时间探索出给黑土地盖被子的“梨树模式”,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现在“梨树模式”在东北推广超5000万亩,进一步夯实了“东北大粮仓”的地位。他,就是吉林省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小饭馆相聚 闷头干大事

2007年秋季的一天,在梨树县一家破旧的小饭馆,有四个人坐在一起吃饭闲聊。他们是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旭东、现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关义新、时任梨树当地一家农机生产企业负责人苗全,还有一位就是王贵满。四个人谁都没有想到,这次小饭馆的相聚,日后会成就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业。梨树是产粮大县,也是王贵满的家乡。这里是典型的东北黑土区,风调雨顺,土地肥沃。1983年,王贵满从延边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先到县农业局工作,一年后来到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1996年担任站长。打小生长在农村的他是个种地好手,十几岁就能站着捆高粱。当了农技站长后,总站工作成绩很快进入全国前列。王贵满是个爱琢磨的人。技术推广工作做得不错,年年和土地打交道的他发现,东北粮食产量虽然节节攀高,但是过度开垦和大量化肥的使用,让黑土地越来越“瘦”、越来越薄。2000年春耕前,一场罕见的狂风过后,地里的黑土被卷走厚厚一层。王贵满心疼得要命:“黑土没了,用什么打粮食?”从此以后,如何保住黑土成了他的一块心结。只要有什么技术能保护黑土地,他都要试试。2006年,张旭东从国外学成归来,想在吉林找块试验田研究保护性耕作。王贵满与他一拍即合,帮助他在梨树县高家村建了15公顷的试验基地。2007年秋,张旭东来梨树看地,恰逢关义新来搞种子试验,通过王贵满,两位国字头专家和两位梨树人凑到了一起。四个人在小饭馆里海阔天空地闲聊,聊着聊着就讲到了沙尘暴、黑土退化,刚从国外归来的张旭东还提起欧美以秸秆还田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四个人年龄相仿,都是40多岁,书生意气,越聊越兴奋。“咱们退休之前,如果能看到黑土退化解决,沙尘暴、土地流失都没有了,秸秆覆盖还田了,地越来越肥沃了,到时候不管有没有人记得我们,这一辈子就没白活,没白上大学,我们干了正经事。”王贵满提出,要整就整最先进的,向国际标准看齐。张旭东负责提供技术和实施效果监测,关义新对农机具感兴趣,和苗全一起做免耕播种机械,王贵满负责推广示范……如今已记不清,当时最后是谁说了一句“10年后希望有效果”,有人接茬说“20年后有成效也行”。一个小饭馆的约定,竟然没有人把这些话当成饭后闲语。此后的十几年里,以梨树县农技总站为依托,四个人默默地把事情干了起来。“画大饼”“能忽悠”

跨越大洋的技术来到东北,并想扎根落户,不是一件容易事。欧美国家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机械设备先进,保护土地可以休耕、轮作,一年不产粮不是啥大事。而在东北,土地都分散于农民手里,家家户户的收入都指望着土地,突然改变千百年来的耕作方式,没人敢开这个头。科学家们搞技术行,和农民打交道不行,讲了半天大道理,农民们谁也不肯把秸秆留在田里,“那咋行!种了几十年地,没见过这样的,能打出粮食么?”要等农民想通,不知得等到猴年马月。王贵满一出手就不走寻常路。他率先找到当地种粮大户杨青奎,拍着胸脯给他画了个“大饼”:“你按我说的做,我担保你一垧地多收2000斤。”在杨青奎眼里,王贵满是个有本事的人,认识很多大专家,再加上“多收2000斤”的诱惑,不由不心动。说通了杨青奎,他又去“忽悠”当地的种粮大户卢伟。卢伟的合作社规模较大,但是还差点名气。王贵满给他画了个更大的“饼”:“你好好干,将来肯定有领导来你这儿参观!”就这样,连“画饼”带“忽悠”,试验由点及面,一点点开展起来。通过给黑土地盖“被子”,试验地块1公顷土地比过去节本增效2000多元,年增产2000多斤;秸秆全覆盖免耕5年后,表层土壤有机质增加20%左右,每年每公顷可减少土壤风蚀量800多吨……这种保护性耕作技术被称为“梨树模式”。“还真信对了!”杨青奎在地头挖出一个剖面,“看这土壤多松软,玉米根系扎到地下1.5米以下。”10多年下来,杨青奎成了王贵满的“铁杆”,还投入到免耕农机研发中,如今已升级到“3.0版本”。卢伟所在合作社的墙上,也挂满了各级领导前来参观调研的照片。“保护性耕作的成果已经被发达国家证明过了,但是咱们东北的农民看不到结果就不干,而不干更看不到结果。要解开这个死结,就得给农民希望。谁不想过好日子呢?”王贵满这样解释他的“忽悠”。其实,王贵满不仅能“忽悠”农民,还能让一些企业频频“中招”。有一年,为了加速推广形成示范效应,王贵满决定策划一场高产竞赛,把东北各地的种粮高手组织起来,进行“梨树模式”大比拼。大家都觉得是个好主意,可是搞竞赛的钱从哪里来?王贵满胸有成竹地找到一家化肥厂,向对方推销比赛的冠名权。“我把全东北最优秀的农民推荐给你,把高产竞赛搞到2000人。到时候这2000名种粮大户都会成为你的粉丝,比做广告更实在。”这家企业半信半疑地同意了,一场竞赛下来,效果比王贵满说得还要好。这家企业主动提出,以后年年都冠名。“管闲事”“爱折腾”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