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迁入海洋馆繁殖基地背后:保护之路的探索与争议

2021-05-16 20:35:21 作者: 长江江豚迁入

时隔三年,关于“江豚迁入海洋馆”的讨论再起。

近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中,共有19头江豚被迁往天鹅洲科研基地、何王庙故道等区域。其中,6头江豚被迁往珠海长隆海洋王国、上海海昌海洋公园的人工繁育基地。

中科院水生所鲸类学科组于白鳍豚馆拍摄的长江江豚。 中科院水生所官微 图

对此,有业内人士呼吁认清当前生态形势,加强对江豚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以海洋馆作为研究科普平台,提升公众对江豚乃至长江生态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另一方面,也有网友提出疑问:“为何要迁往海洋馆?”“对种群和生态有何影响?入馆后如何监管?”

在江豚数量仅剩1000余头的情况下,这次史上最大规模的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每一步都牵动人心。

就以上疑问,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了农业农村部长江办副主任、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相关领域专家以及江豚保护志愿者。

微博@横琴长隆 图长江江豚为何迁入海洋馆?

“这是史上最大规模的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澎湃新闻5月9日获悉,湖北天鹅洲故道(指长江已经改道的旧河道)将迁出19头江豚,其中两头迁往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四头迁往上海海昌海洋公园。

据楚天都市报消息,天鹅洲故道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达101头。实施这次迁地保护行动,是为“有效降低长江江豚群体集中风险,完善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网络。”

江豚,因其可爱的外表被称为“微笑天使”。又因其极度濒危的状态,被称为“水中大熊猫”。早在2018年,江豚迁往海洋馆一事就引发过关注,三年后,再次牵动人心。消息一出,有网友认为不妥:“江豚就应该属于长江”“送入海洋馆会成为牟利工具”“对江豚种群、个体都是一种伤害”。也有人认为,江豚可以和大熊猫一样,在足够的监管下于公园生活,这是保种和科研的必经之路。

长隆海洋王国即将完建的江豚馆。

5月9日,澎湃新闻在长隆海洋王国一场馆内看到,几头江豚在场馆水池中游动,偶尔露出水面,衔走饲养员手中的小鱼。现场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暂时的存养地。目前,江豚馆已基本建设完毕,江豚将被迁往更大的场地。

“目前引进了6头长江江豚,三公三母,年龄在三到十二岁之间,还是一个比较年轻、有活力的种群。”长隆海洋王国副总经理李湛伟告诉澎湃新闻,2016年长江大保护政策下,长隆开始为江豚迁入做准备。

为何将江豚迁入海洋馆?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指出,这是为了利用海洋馆良好的硬件设施条件及在鲸豚类人工繁育方面的技术积累,搭建长江江豚保护研究平台,与科研单位合作深化研究争取尽快突破人工繁育。同时,利用水族馆科普宣教优势,积极开展科学展示和公众教育等。

农业农村部长江办副主任赵依民告诉澎湃新闻,人工繁育问题不解决,仅靠江豚野外种群自然增殖去实现抢救性保护的目标,风险很大。“像江豚这种仅剩1000多头的哺乳动物,所处环境还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生存风险仍然很大。如果江豚集中分布区出现突发性事故或者极端气候,比如船只(危化品)泄露或者极端枯水和极寒天气,受到影响的江豚群体甚至可能在一夜之间覆灭。”这也是加快推进江豚人工繁殖研究、尽快建立江豚保种屏障的原因之一。

2008年雪灾致使多地遭受冰冻霜害,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头江豚死亡。

赵依民介绍,虽然长江沿线水域环境有所改善,江豚致危因素有所减少,但部分影响长江水生态质量的因素短期内无法消除。例如:上游的梯级电站建设和运行将会对长江水文和水温节律造成影响,挖砂采石、航道建设和航运发展将会对江豚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鱼类资源产生不利影响,这些都会影响到江豚的栖息、觅食、繁殖......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