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后,一台手术便宜好几万,一个现象意想不到:手术技术倒退,用上更贵的材料

2021-05-10 12:43:12 作者: 医改后,一台

“球囊带量采购,又没货了,支架也不齐全,急诊PCI举步维艰。”

4月初,一个聚集了基层心内科医生的急诊群里,开始出现抱怨的声音。

这是冠脉支架集采落地的第4个月,也是多地冠脉扩张球囊集采落地的第一个月。就在3月25日,京津冀地区冠脉扩张球囊——一种关键的心内科耗材——带量采购的结果公布,均价 从3401 元下降至 319 元,平均降价 90%。

至此,心内科已然成为了高值耗材集采后,受到冲击最大的科室。从冠脉支架(俗称心脏支架),到冠脉扩张球囊,再到药物球囊等新兴器械的大砍价路径十分清晰。

而经过4个多月的时间,耗材集采对心内科的影响也基本显现了出来:

原来一些看不起病的患者,获得了入院治疗的机会。患者的经济负担大大减小,医保也节省了大笔支出,这是政策制定者期待看到的结果。

但是,就像硬币的两面,一些负面结果也开始显现:

耗材短缺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耗材短缺带来的部分急性心梗救治甚至出现了技术倒退。

对于心血管疾病这一“沉默的杀手”来说,这会多大程度的影响患者的预后,目前还不得而知。

另外,就像此前行业预测的,心脏支架和冠脉球囊等心内科耗材降价,不代表过度医疗的消失——价格更高,还未广泛集采的药物球囊的用量开始增加。

集采后,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生的收入问题,那么利益总能找到寻租的空间,还会有新的乱象出现。

手术费用直降三分之二

但耗材质量能得到保障吗?

治疗心梗的介入手术费用中,支架和球囊占据了大头。

以广西某大型三甲医疗机构为例,2020年该院全年冠脉球囊使用量3600个,冠脉支架使用量为2335个。随着支架和球囊都纳入了集采,该院术中支架例均费用从13074元降至1110元;手术中冠脉球囊例均费用则从8000元,集采后降至800元,两者的价格都下降了90%以上。

对患者来说,这笔帐更加清楚。降价前,一台单支架的手术,使用预扩、后扩两个冠脉球囊,费用大概是3万左右,集采后降至一万多元。如果植入2个支架,使用3个扩张球囊,一台手术就能为患者节省4万多元,这也意味着,手术的费用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

在心内科,99%以上的急诊心梗患者都是通过介入治疗。PCI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于急性心梗救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相比冠脉支架,3月底冠脉球囊的集采降价,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但是它却是PCI手术中,冠脉支架的重要“搭档”。

一位心内科医生介绍,只有在狭窄不严重,支架容易通过的情况下,PCI不需要使用冠脉扩张球囊,其他90%以上情况,都要使用两个冠脉球囊。

作为心内科频繁使用的耗材,冠脉球囊在今年1月,六省二区联盟宣布带量采购之后,就成为除冠脉支架外,全国谈判次数最多、覆盖率最高的高值耗材品种。

在山东省,今年1月1日,集采冠脉支架和全国其他各省同步落地;3月30日,集采冠脉球囊落地,至此心内科的三大耗材中,两个都已大幅降价。

但是关于集采中标耗材质量的质疑声,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尽管集采支架已经落地了3个多月,心内科的医生们仍然要频繁回答患者的疑问,700元的国产支架质量真的和之前一万多元的进口支架一样么?

冠脉扩张球囊集采后,价格降至199–499元,质量问题同样受到质疑,“某些球囊真的没有质量保证,我们称为一次性球囊。扩张一下后就进不去了,再扩张另外病变就需要新的,还会和导丝抱死。”一位三甲医院的心内科主任告诉八点健闻。

注:抱死,是指球囊扩张后,往回拉的时候,把导丝一起拉出,导致导丝需要重新送到血管远端。

△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大降价后

部分手术室出现技术倒退是必然的阵痛?

除了质量上的担忧,3个多月过去,支架短缺的问题在部分医院同样没有解决。

不少厂家为了节省成本,不再生产长支架,医生不得不在一部分需要用到长支架的手术中用两个短支架接起来。

支架型号非常多,光是血管的直径就有2.25、3.0、3.5,4.0、4.5毫米等不同规格,每一个粗细里,还有长短之分。集采之前,供应的厂家多,型号齐全,厂家之间存在着竞争,配送也很及时。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