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秦岭大熊猫当铲屎官是什么体验?既是“野战医生”更是保姆

2021-04-09 08:01:33 作者: 给秦岭大熊猫

在陕西省林业科学院秦岭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与大熊猫互动。新华社资料片4月8日是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在秦岭终南山脚下,有这样一群“国宝”陪伴者他们的日常工作是照顾“国宝”的生活起居,管好它们的吃喝拉撒,但最重要的是让秦岭大熊猫家族“开枝散叶”“绵延子嗣”,将一代代的“新生儿”抚养长大、野化放归这也是一条艰辛的求索之路:一轮成功的野放工作至少需要50年,历经三代大熊猫保护之路还很漫长

……

在距离古城西安约70公里的秦岭终南山脚下,有一群略显孤独的熊猫保护者,他们身兼数职,既是“野战医生”,又是“繁育师”“稳婆”,更是“保姆”,有时候甚至还要做“铲屎官”!

他们的日常工作是照顾“国宝”的生活起居,管好它们的吃喝拉撒,但最重要的是让秦岭大熊猫家族“开枝散叶”“绵延子嗣”,以及将一代代的“新生儿”抚养长大。

每年4月,是“国宝”繁育配种的高峰期,对他们而言,这也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他们的工作瞬间可能是这样的——

凌晨2点,拿着手电筒,静静地盯着大熊猫,观察它们是否发情;

汗流浃背半小时,只为了把0.5克的奶水喂给体重仅100多克的大熊猫幼仔;

清理大熊猫粪便,最多的一天,得捡50斤。

……

因为他们的付出,秦岭大熊猫人工家族实现了“四世同堂”,人工种群数量也从2002年的0只,增长为如今的32只,陕西也成为世界第三大大熊猫繁育基地。

这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得从一场“粮食危机”讲起。奔波在秦岭深山的“野战医生”

竹子开花啰喂

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

星星星星多美丽

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咪咪呀咪咪请你相信

我们没有忘记你

……

这首传唱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公益歌曲,名叫《熊猫咪咪》,为拯救“国宝”大熊猫而创作。

“国宝”为什么没了早餐?

竹子开花,听起来多么浪漫而富有诗意!但对喜欢吃竹子的大熊猫来说,竹子开花却是残酷的粮食危机。

大多数竹子,开花周期约为60年,开花即枯死,复生要8到10年。《山海经》中说“竹六十年一易根,而根必生花,生花必结实,结实必枯死”。所以,很多竹子一生只开一次花,开花后,大熊猫无法再食用。

不幸的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部分大熊猫栖息地的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很多“国宝”因此被活活饿死。歌曲《熊猫咪咪》,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唱全国,许多国人纷纷行动起来,为大熊猫寻找“明天的早餐”。

此时,一座临危受命的“野战急救医院”,即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现在的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下文简称研究中心)也在秦岭山中紧急成立——在陕西楼观台实验林场,苗圃中两排简陋的民房,被临时改成了“急救室”,几名被抽调来的动物保护人员,在这里随时待命。

他们的任务也是拯救“国宝”大熊猫,不过是拯救另一个独立亚种——秦岭亚种。

秦岭大熊猫发现于上世纪60年代初,与分布于其他5个山系的四川亚种不同,秦岭大熊猫头小、牙齿大,头型更圆,像猫科动物,看起来更憨更萌。

当年因竹子开花现象生存受到威胁的,是大熊猫四川亚种,但“未雨绸缪”总好过“亡羊补牢”,在“急救医院”成立后,动物保护人员如同“野战医生”一般,常年奔波在秦岭深山,寻找生病、体弱、年老、饥饿的秦岭大熊猫,并及时送医救治。

“1991年的冬天,大雪将秦岭腹地的三官庙裹了个严严实实,偶尔有巴山木竹和高大的灌木裸露出干枯的枝条。”

“在一处背风向阳的洞穴里,一只大熊猫幼仔孤零零地趴在散发着母亲身体余温的干燥草铺上,扯着嗓子嗷嗷待哺,巡护员汪铁军等人在洞穴旁静静地观察,期盼外出觅食的幼仔母亲能够出现,缕缕山风将他们的脸庞撕扯得发紫、麻木,但幼仔的母亲始终没有出现。”“不能再等了,老汪等人痛下决心,他将幼仔裹在自己的棉袄里,几个人一路小跑回到了保护站

……”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