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动古越城
——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审
观察札记
■白锐 祝帅
仲春时节,浙东古越城绍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021年3月21日,备受书坛瞩目的第七届“兰亭奖”评审工作圆满结束。经过评奖委员会7天的夜以继日的工作,王玺、孙慰祖、崔寒柏等16位作者荣膺七届兰亭奖金、银、铜奖;马永林等54人入选。
作为学术媒体观察团成员,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评审媒体观察活动,见证了整个评审过程。有几点感受,与大家分享。
摄影:孙海兴
第一、七届兰亭奖参与作者广泛,彰显兰亭奖的权威性。笔者特别注意了来稿的年龄构成情况及各人的艺术履历。从年龄和入展、获奖经历来看,书坛各年龄段优秀人才基本上做到了全覆盖。书坛资深的老作者从最后公布结果看似乎不多( 这个问题笔者拟另撰文分析),但现场观察,投稿的其实不少。以笔者不完全的统计,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历届中国书协理事,投稿的应该有几十位。当然本次兰亭奖评审最亮眼、最庞大的群体,是三十五岁到五十岁这个年龄段的中青年劲锐,平时活跃书坛的高手,他们的名字我们都耳熟能详。这个群体,几乎是倾巢出动了,他们构成这次投稿作者的主体。还有部分青年新秀,近二三年通过十二届国展入会的,年龄在三十五以下,也投稿踊跃,一试身手。可以说,这是一次当代书坛老中青精英大会,毫不为过。充分证明了兰亭奖作为国家级专业大奖,在行业的影响力和学术权威性。应该说,在书法界,兰亭奖还是所有书法人仰望星空的北斗,它的荣誉感和魅力,任何其他展事、活动都无法取代。
第二、评审准备工作细致充分。此次兰亭奖共有来自全国34个省、自治区的投稿作者,创作类1681人,理论类154人,数量超过往届。评审开始前,承办单位精心组织人力,对来稿先行进行细致的分类登记。按照《征稿启事》,一一核对资格。不符合条件的,提前登记列出,不进入评审。经核查,共有创作类1592人、理论类149人符合《征稿启事》。不符合《征稿启事》的部分,评审工作开始后,由评审委员会、监审委员会集体一一再审核,核对无误,最后撤出。笔者亲历了这一过程,深感主办方对每一位投稿作者,是认真负责的。
摄影:孙海兴
第三、评审流程缜密严谨规范,评审科学客观公正。为确实有效做好第七届兰亭奖的评选工作,在总结往届兰亭奖审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七届兰亭奖评审组委会提前制定了严谨科学周密的评审流程。大家一致认为,这次评审除纪律要求严格之外(如每一位参与工作者都要签订廉洁承诺书、实行四“回避”制度等),在评审环节的设计上,也是十分严谨严密的。以创作方向为例,评审分为初评集体审看、初评预审、初评交叉复查、初评终审,复评集体审看、复评投票,终评集体审看,终评投票、终评审议、作品审读、综合文化测试、评奖打分、获奖审议等多项环节。为尽量避免“遗珠之憾”,组委会在制定评审流程时,特别设置了“交叉复查” “集体审看”“复议”等环节,层层设防。对有争议的作品,通过一定流程,可以提起评委会复议,再次投票,决定取舍。可以说,兰亭奖的评审制度设计,已经非常严谨。
第四、评审工作很辛苦;评委和工作人员很敬业,他们夜以继日,不辞辛劳,令人感动。不是亲临现场,很难感受到,评审既是眼力智力活,也是体力活;没有强壮的体魄,这活还真顶不下来。创作类评审在绍兴奥体中心万米大会场进行。偌大的体育场,悬挂的作品层层叠叠,一望无际。每位评委在近五千幅作品面前来回走动,时时驻足细审。一天走下来,至少十公里。进入作品审读阶段,审读评委专家要对近百位作者的近三百幅作品一一审读,核对文本、字法和自作诗文的平仄押韵、行文规范等。而在评审的不同阶段,评审专家白天在评审现场评审,过程时间不可预测,经常拖场,午饭拖到下午三四点,晚上还有各类工作会。而中国书协的工作人员,白天得在现场服务,评委一个阶段评完了,乘车走了,他们得打理现场,重新登记、核对、悬挂,为第二天评审做准备。他们几乎天天通宵达旦,一天睡两三个小时......真是不来现场,不知道评审工作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