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有位“国际网红”,让外媒“灰黑滤镜”现原形

2021-03-17 08:39:05 作者: 新华社有位“

新华社有位“国际网红”,让外媒“灰黑滤镜”现原形

国社专为90后记者徐泽宇设立个人工作室,他用超百万粉丝的海外个人账号讲好中国故事消除对华偏见

徐泽宇将抓拍到的外媒记者拍摄武警照片上传到自己的推特账号。

外媒记者的照片将武警战士与他身后的人民大会堂毫无缘由地组合在一起。

两会期间,那张揭露外媒“照骗”的照片,这名拍摄者背后有哪些故事?

拥有央媒记者中粉丝最多的海外社交媒体账号,这位记者有何独特魅力?

国社成立个人工作室,打造“国际网红”,又有哪些“小心思”和“大战略”?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走进新华社徐泽宇工作室,为你揭晓。

中国媒体的镜头也该瞄准他们了

3月5日,人代会“如期”开幕。

每年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世界也高度关注。而每当中国有大事喜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喜欢借机生事,这次,这些生事者被抓了个“现行”——一张揭露西方记者用“灰黑滤镜”看中国的照片闯入了人们的视野:

人民大会堂附近,一群西方记者,端着长枪短炮,以长焦镜头、低位仰拍等手法,对着一名执勤武警战士猛拍。照片配的英文大意是:如果你想知道外媒那些中国武警照片都是从哪来的……

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是新华社对外部海外社交媒体采编室记者徐泽宇。

“这名武警战士根据规定不能随意移动,而他身后不远处就是人民大会堂——将一个标志性建筑与身着制服的人员同框,并以特定拍摄角度让后者显得具有侵略性——这简直就是一些外媒记者‘歪眼’中的‘完美构图’。”徐泽宇说。

“BBC在去年报道中国两会时,配发了一张武警列队在天安门前巡逻的照片。武警战士填充了画面的四分之三,灰暗的画面散发着一股人为塑造的奥威尔主义气息,给人一种紧张、压迫的心理暗示。”徐泽宇说,“我一直很好奇,这些照片是从哪来的?”

直到撞见这一幕,也撞开了他心中一直缠着的谜团——这些外媒记者以“灰黑滤镜”瞄准中国。

中国媒体的镜头也该瞄准他们了,徐泽宇按下了快门。

照片在推特账号发布后,迅速引发海外网友的关注和思考:

“他们明明有很多东西可以拍,但是却非要聚焦在警察身上。你已经能猜出来他们接下来要写什么样的文章了。”

“这就是西方媒体怎么编故事的——用文字,也用图片。”

……

好戏才刚刚开始。

新华社摄影部记者李木子随后在盖蒂图片社网站上找到了“画中画”——徐泽宇所拍的外媒记者围拍武警战士的照片,并发现抹黑中国还有了标价——售价499美元。

徐泽宇随即跟上,迅速发布了系列行进式报道及评论,在推特、脸谱的总浏览量超110万,点赞量超2万次,还有20余万次的网友互动。

这其中,夹杂着一些西方媒体记者的所谓“回击”——

BBC记者拿出两张照片举证说:当天外媒记者还在会议现场拍了以参会代表和鲜花为主题的照片。

徐泽宇在盖蒂图片社上查证后回复:这两张照片都是中国记者拍摄的。

NPR的记者举出新华社当天拍摄的照片说:你们也拍过以武警为主题的照片。

徐泽宇立刻指出:这是全国人大的解放军代表团,并非武警或安保。

BBC记者又进攻:你的推文下其他网友的回复中有事实性错误,你应该负责全部纠正过来。

徐泽宇明白这句话是暗指那些摄影师并不像网友揶揄所称来自BBC,于是机智回应:既然你这么急迫要证明这些摄影师不来自BBC,那么是不是也就意味着你承认他们的行为是错误的?

有理有据又理直气壮的报道产生巨大反响:

在推特平台上,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华尔街日报》中国分社社长Jonathan Cheng、中国国际电视台等大V转发,在国际舆论中为中国媒体圈粉无数,让更多海外网友看到了祛除“美颜相机”“灰黑滤镜”的“丰富精彩”的中国。

让世界网友听到来自“震中”的另一个声音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