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风雨公诉情:从公诉新手到全国十佳公诉人

2020-11-28 09:58:43 作者: 十年风雨公诉

欢迎来到小政Radio

她是办理基层一线案件的检察官

她是从检十年的公诉人

她不仅是

北京市检察机关公诉业务标兵

还获得了

“全国十佳公诉人”荣誉称号

她就是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

检察官 魏雪

点击音频 收听我们的节目

2003年,我凭着对法律的朴素认知,在高考后填报了法学专业,并在研究生毕业后考入了西城区人民检察院。从学习刑法、刑诉法,到对刑法产生浓厚兴趣;从法律小白,到成长为一名检察官,我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对司法实践产生了热爱。进入检察院十年来,我在公诉业务一线办理了数百件案件,回忆起自己10年的公诉生涯,刚入职时承办案件的狼狈和坚持恍如昨日。

记得那时,作为一名刚转正的公诉新兵,不足一个月,我就碰上了“烫手的山芋”,独立承办14人电信诈骗案。带着领导的信任,我告诉自己边办边学、拿不准的多请教。让我没想到,在案言辞证据相互矛盾、犯罪嫌疑人互相推卸责任,首次汇报我就碰了“一鼻子灰”。本着“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开始按照与构成要件、共犯相关的行为要素,逐个要素梳理每人每堂供述,画表格、做结构图、理人物关系图、列数额表,梳理出了脉络清晰、责任明确的事实与情节,将诈骗团伙的套路摸得一清二楚。在师傅的指导带领下,最终案件顺利起诉、获判,并被媒体报道,我也在这起案件中迅速成长。

还有一起案件让我印象深刻,2017年,我办理了一起诈骗案件。被害人是通过电话与犯罪嫌疑人取得联系,后被诈骗10万元“办事费用”。犯罪嫌疑人的工作经历让其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且一直拒不认罪。刚开始,被害人不接听电话,接通了以后又说自己太忙,没有时间到北京作证。我一边开展说服工作,一边为声音辨认准备素材。我和助理利用已有卷宗材料,从另一名被害人提供的通话录音中截取犯罪嫌疑人的音频、犯罪嫌疑人老乡的音频。为了保证声音辨认的客观性、真实性,既要防止被害人因音频的内容辨认出犯罪嫌疑人,又要保证多段声音特征的相似性,需要反复试听、剪辑。当被害人在多段声音中一秒辨认出犯罪嫌疑人的声音,我们办案人员在心里暗暗击掌、长舒了一口气。

为了查清这起事实,我和助理多次去银行取证,后来只要一进银行的门,工作人员就知道我们的来意,最终我们取得了有犯罪嫌疑人签字的取款凭条。通过努力,我们有了声音辨认以及取款凭条,庭上被告人无言以对,最终法院依法认可了该起事实。虽然办案过程繁琐又辛苦,但当案件顺利起诉,这种成就感、满足感无法形容,也无可替代。

细节关乎公平正义,针对每个案件,不放过每一页卷宗的审查,银行账户交易明细是否隐藏着可能遗漏的事实、线索;多角度的监控录像是否有“不对劲”……我的日常工作和千万检察人、公诉人一样,在一个个案子中摸爬滚打,跟着师傅和前辈学习、践行着法律人的严谨、规范。办了10年的案件,从刚参加工作时眼中更多的是法律,到现在试图看到案件背后的人情世故,我对“法学的精微之处是人情世故”更多了理解。

公诉人的成长离不开传承和积淀,我所在的首都检察、西城检察,为我们提供了最佳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公诉人。我始终牢记,自己是首都检察官中的一员,有太多优秀的检察官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我也很幸运,能够被组织信任、有机会代表北京市检察机关参加全国十佳公诉人竞赛并获得“全国十佳公诉人”荣誉称号。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