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戏台唱新戏 新剧场传技艺——2020中国戏曲文化周在京落幕

2020-11-01 06:01:24 作者: 古戏台唱新戏

光明日报记者 张景华 光明日报通讯员 何洪涛

以“中国梦·中华魂·戏曲情”为主题的2020(第四届)中国戏曲文化周,10月23日至29日在北京园博园举办。新时代,中国戏曲如何面对传统和创新,如何薪火相传?中国戏曲文化周用实际行动探索答案。

小蚂蚁昆曲传承艺术社团表演戏曲舞蹈《云手》。中国戏曲文化周执委会供图

园林竞秀 名家荟萃

今年是“徽班进京”230周年。1790年,以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为代表的四大徽班先后进京,众多名角同城竞技,孕育并催生了被后世誉为“国剧”“国粹”的京剧艺术。

如今,戏曲艺术在素有“梨园之乡”之称的北京市丰台区再放光彩。在2020中国戏曲文化周上,在京的36家专业院团及民间社团,7天内上演了180台好戏,汇聚了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北京曲剧、豫剧、秦腔、越剧、黄梅戏等众多剧种,形成了“名角荟萃、好戏连台”的生动局面。

在风景如画的园博园北京园、忆江南园、闽园,由北京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中国评剧院打造成别具一格的“戏曲生态园”,依园林而定制的演出内容,沉浸式的园林戏曲氛围,让观众身在戏中,戏景交融。悠扬婉转的唱腔,精彩绝伦的亮相,令观众拍手叫好,喝彩声在园博园此起彼伏。

北京京剧院利用北京园的特色,以视听结合、互动体验等形式,开展流派展演、大师讲堂、京剧学演学唱等活动。叶派名家李宏图、张派名家王蓉蓉、梅派名家胡文阁等众多艺术家粉墨登场,演出讲解《春秋配》《秦香莲》《状元媒》《春闺梦》《玉堂春》等传统经典剧目,演员、观众、专家共同看戏、品戏、聊戏,展示京剧之趣、之美、之意。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在忆江南园,北方昆曲剧院打造的“爱在‘忆江南’”主题演出,婉转缠绵的水磨声腔,融入江南秀美的园林风景,让观众在如梦似幻的意境中,欣赏到《牡丹亭》《长生殿》《玉簪记》《西厢记》等传颂千年的爱情故事。“梅花奖”获得者魏春荣、刘巍、顾卫英等昆曲名家又演又讲,旁征博引,在唱念做打中尽显情怀,在悲欢离合中演绎人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詹怡萍表示:“中国戏曲文化周所营造的戏曲嘉年华氛围,与历史上‘徽班进京’后给北京剧坛带来的诸腔和鸣、百花竞艳的面貌具有异曲同工的效应,是对‘徽班进京’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演员如鱼得水 观众如痴如醉

在园博园的晋中园,有一处明朝古戏台,是从山西原址原貌迁移而来。这座饱经风霜的戏台,见证过戏曲艺术过去的辉煌,如今又迎来戏曲发展的新盛景。戏曲周上,多家专业戏曲院团登上这座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戏台,上演京剧《盗御马》、河北梆子《清官册》、评剧《杨八姐》、昆曲《春香闹学》、北京曲剧《珍妃泪》等剧目。

作为戏曲周主舞台的阳光剧场,则由2800平方米的温室花房打造而成。舞台上,既有京剧著名老生演员杜镇杰、昆曲花旦魏春荣、河北梆子名角王洪玲等“梅花奖”得主,也有国家京剧院青年演员郑菲、中国评剧院青年演员张洪祥等颇受期待的青年艺术翘楚,新老同台竞技,是学习也是传承。老艺术家一丝不苟,青年演员如鱼得水,看得观众如痴如醉。彰显了戏剧传承的力量。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演出的《呼延庆打擂》,是该剧团的“看家戏”。自1958年首演至今,已历经三代演员。戏迷张先生感叹道:“戏曲周上能一睹这么多名家名角的精彩表演,是观众的福气!”

戏曲文化周恰逢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还特别安排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演出《四郎探母》。在阳光剧场,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王润菁、田磊上午为观众送上《四郎探母》“坐宫”一段;下午,北京京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杜镇杰、张慧芳表演了完整版的《四郎探母》。中国戏曲文化周执委会丰台指挥部活动组组长吴婧表示,《四郎探母》唱腔优美,情感丰沛,是用京剧艺术展现中华孝义的优秀传统剧目。不少与父母一起观看演出的中青年观众表示深受触动,今后要多抽时间陪伴父母。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