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时光,85后甘与故纸堆打交道 古籍上每块碎片 皆有年轻的匠心

2020-10-31 06:39:09 作者: 7年时光,8

最近在上图推出的“融汇古今,乐创未来——非遗技艺体验课”系列公益活动,让神秘的上海图书馆古籍修复团队浮出水面。这个团队成天与故纸堆打交道,却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让很多饱经沧桑的古籍重焕荣光。生于1989年的陆程波是这个团队里的新生代,他已有7年古籍修复的经历。

陆程波认为,对高科技和网络的熟悉,是青年一代修复师的优势。

陆程波在的部门是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这是上图古籍修复的核心所在,其古籍修复的水准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很有名。这个部门的中坚力量很多都出自著名碑刻传拓专家、非遗传承人赵嘉福的门下。无论是部主任张品芳,还是像陆程波这样的小字辈,其实都是赵大师的弟子或者再传弟子。

1989年4月出生的陆程波虽不过31岁,但是脸上有一份同龄人罕见的老成。这是多年潜心古籍修复在他容颜和性情中留下的痕迹。陆程波告诉记者,他从小就热爱艺术,一直想走文艺之路。不过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他突然发现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有一门专业叫“文物修复”,一想起那些残破不堪的字画和古籍在自己手上重获新生,他就充满好奇和向往。就这样他一脚踏入了文物修复行业。

其实,在学校里陆程波学的是古字画修复,但毕业实习时却阴错阳差地来到了张品芳的文献保护修复部。虽然字画修复和古籍修复有所不同,但“让残破文物重获新生”的信念让陆程波学得很用心,最后成为5个实习生中唯一留下来的幸运儿。就这样,陆程波成了上图古籍修复的第四代传人。

陆程波告诉记者,相比古字画修复,古籍书破损状况基本就是虫蛀,有时候一本书四五十页的古籍,虫蛀可以从第一页蛀到最后一页,形状也是千奇百怪,一定要沉得住气,并且非常细心,再配上细腻的修复技巧,才能将一本或者一套书修复好。这对一向被认为笨手笨脚的男生来说其实是一个考验。

在至今7年古籍修复生涯中,经陆程波之手,很多残破的古籍重获新生。修复最艰难的一本书,陆程波已经记不清书名了,只是记得那本书整本基本遭受虫蛀,而且更惊人的是每一页都粘结在一起,可以说是千疮百孔。这时要把书页一页页分开真的是非常的困难。他花了很长时间一张张分开再修复好,一天下来就只能修四五张。虽然过程困难,简直可以用艰险来形容,但每次修复一本古籍,陆程波都感到了一种人生的快乐。

“再多的小碎片也不能扔掉一块。”“对于高科技和网络都比较了解,这就是我们现在青年一代的优势。在未来需要加强的应该就是要把现代技术运用到古籍的修复中去。”

上海图书馆的古籍馆藏量在全国公立图书馆中是名列前茅的。还有大量古籍堆在库房里尚未得到修复,这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事情,因为古籍每时每刻都在遭受虫蛀,如果得不到及时修复,不仅修复的难度会更大,甚至有可能回天乏术。所以像张品芳、陆程波这样的古籍修复师夜以继日地努力着,与时间进行赛跑。

上图的古籍修复之所以这么出名,就是因为这里有着十分严格的师承,在日复一日的传帮带之中,像陆程波这样的青年古籍修复师开始成长起来。在跟从张品芳多年的学习中,有一次修复字画的经历让陆程波记忆犹新。那次的画面残破比较厉害,小碎片也比较多,但是张老师说再多的小碎片也不能扔掉一块。“我想这才是一个修复师对待一件文物应该有的态度,所以张老师不仅仅是传授我修复的技艺,更是在教我们应该怎么做一个合格的修复师。”

“再多的小碎片也不能扔掉一块。”这是老一辈古籍修复师的严谨精神的体现。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相比老一辈,青年人缺乏沉心静气的品质,手艺也受到一些影响。陆程波却认为,青年一代修复师对于高科技和网络都比较了解,各地的古籍修复师可以通过网络随时进行交流。“我想这就是我们现在青年一代的优势。在未来需要加强的应该就是要把现代技术运用到古籍的修复当中去,这个也是如今国内修复人员都在尝试的事情。”另外,诸如这次上图与万代南梦宫一起举办的古籍修复技艺体验课,也可以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古籍修复行业,而这些人中会有未来新一代古籍修复师。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