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的奇思妙想——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前沿青年团队的调查报告

2020-09-23 22:39:20 作者: 华科的奇思妙

长江网9月23日讯(首席记者杨佳峰 通讯员王潇潇)“当时已经弹尽粮绝,账上只有3000元,团队都快散了。”9月初,在华中科技大学生科院一间逼仄的办公室,从事人工智能生物学研究的80后博导薛宇指挥几个年轻人正干得起劲,他说现在离自己的科研目标越来越近了。但4年前,这个科研项目差点夭折。当时他申报科研项目失利,遭遇资金困扰,潦倒之际幸运地入围学校一个神秘团队——学术前沿青年团队,一下子获得300万元科研资金的支持。薛宇坦言,自己没留过学,之所以幸运入围,应该是校方认可他们的科研潜力。

“健康大数据”团队郭安源、薛宇、宁康团队(自左至右)。记者杨佳峰 摄

“没有硬性规定要发表论文,就是给一笔钱让大伙安心做研究。”入围学术前沿青年团队的薛宇科研项目很快获得生机,与团队骨干郭安源和宁康两位教授密切合作,继续开发新型人工智能技术,期待实现“健康大数据”的目标。“现在300万经费完全可以自主,把当年没钱时采用的实验替代品都进行了淘汰,研究更注重长远而不是眼前。”

薛宇将“健康大数据”推出的时间设定在2020年12月31日。“建成后,未来可准确预测肿瘤等重要疾病的分子标志物,还可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标。”薛宇说,目前他们正在建设人工智能生物学中心,已经建立一个超算中心和一个实验验证平台,未来基于人工智能生物学技术的健康大数据解析,能够高效整合传统临床医学数据和基因分子数据,实现癌症的早期和个性化诊疗。

这里科研不考核论文

“超快激光团队”黎敏、兰鹏飞、周月明(从左至右)。记者李子云 摄

何为学术前沿青年团队?“不考核论文、不计成败、人均经费百万。”出生于1983年的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博导兰鹏飞与薛宇同时进入第二批学术前沿青年团队,作为“超快光学团队”队长的他这样向长江网记者描述这种此前没有过的科研团队模式。

因为隔三差五开科研会,鼓励奇思妙想、天马行空,圈里圈外都私下把学术前沿青年团队称为“奇思妙想团队”。兰鹏飞经常和团队两位80后教授周月明、黎敏一起在超快光学实验室工作到深夜,但每周在科技楼5楼学术讨论室举行的“神仙会”依然雷打不动。

“现在我们不仅仅是满足能给电子拍照,还要多尝试用激光操控电子的速度。”9月11日晚8时,团队三人围着小圆桌边喝咖啡边讨论,兰鹏飞说,目前集成电路上都是电子传输,速度已经达到极限,若用激光操控电子进行传输,速度可以快6个数量级,达到当下电子传输速度的100万倍。未来运用到芯片技术上,将使芯片达到惊人的速度。

“实验还有很多路要走,但前景很诱人。”周月明、黎敏非常赞同队长兰鹏飞描绘的前景,这让大伙都很兴奋。兰鹏飞说,团队三人都来自光学专业,组建之初他便考虑到了学科交叉、专业特长等,所以每周一次的碰头会总有各种奇思妙想。

比薛宇团队更阔气的兰鹏飞团队除了获得学术前沿青年团队300万元资金支持外,还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经费,使“超快光学团队”科研总经费达500万元。用他的话说不仅“不差钱”,“怎么用都是我们自己说了算”。

按相关管理规定,校方对入选团队免除年度考核和聘期科研目标任务考核,资助周期内不进行年度考核和中期检查,倡导以学术兴趣为动力,关注长远目标、瞄准学术前沿,进行潜心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张新亮在给第三批学术前沿青年团队授牌时直言,入选团队要破除“唯论文”的思维,立足国家发展需求,解决“卡脖子”核心技术。

薛宇教授说很感激学术前沿青年团队给他提供的平台。记者杨佳峰 摄

不进行考核会不会拿钱不干活或者偷懒?“这绝不可能,大家比拼异常激烈。”薛宇拿出校方颁发的学术前沿青年团队的金色牌匾说,29个团队都在竞争。就拿华科生科院来说,除了他们团队外,还有张贤钦教授团队的“先天性遗传病分子研究”和马聪教授团队的“脑科学研究”,他们都是奇思妙想团队,前者尝试用分子技术来判断先天性遗传疾病,后者试图解密学习记忆中神经细胞是如何传输的。“三个团队都是80后主导,研究领域相隔很近,有种你追我赶的劲头,不要说偷懒,连打盹都觉得浪费时间。”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