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旗兵初期的战斗力为何那么强?

2020-12-27 17:39:52 作者: 清朝八旗兵初

清朝,是我国前史上终究一个封建朝代。清朝从诞生到一统河山的进程,充满了传奇色彩。以少胜多的战事往往在军事史上得到广泛推重,但回忆清朝兴起定鼎河山的整个进程,简直从始至终都是在以寡击众的极端困难的境况中完结,清朝戎行的战斗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

清朝树立之初,戎行由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八旗包衣几大部分组成,其间满洲八旗是清朝戎行的中心主力,也是清朝赖以统一全国的取胜“法宝”。自1618年努尔哈赤正式起兵抵挡明朝以来,满洲八旗就一向披坚执锐,攻坚克难,历经大战苦战,终究从白山黑水之间一向打进山海关,并一统河山,是清朝三百年全国的缔造者和守护者。

满洲八旗兵数量因为总人口基数所限,数量一直在较低水平徜徉。《圣武记》记载,顺治五年,满洲八旗兵丁数量算计才55330人。尽管此外还有几万汉蒙八旗作为辅佐,但这5万满洲八旗兵一直是清朝对外战役的肯定主力,一切的大仗、恶仗、硬仗,都是以他们为主体完结的。

努尔哈赤1618年起兵之后,直到1644年多尔衮挥师入关,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八旗清兵和明朝戎行进行了大大小小数百场战役。在决议前史走向的1619年萨尔浒之战、1642年松锦会战中,八旗兵都是在人数处于肯定下风的前提下,反转占有,重创明军,发明了战役史上的奇迹。

八旗清兵之所以屡次以少胜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强悍无比的单兵战斗力。在明清战役绝大部分时间里,明军一直只能凭城坚守,只要与清军进行野战比武,必败无疑,与清兵的战斗力底子不是一个层面。

八旗兵为什么如此强悍?清朝同治皇帝的侍卫阿巴力翰,身世八旗军旅世家,祖上几代人都在清军执役,都是悍勇善战的八旗勇士。他晚年回忆录《晚清侍卫回忆录》中,揭开了这个答案。

清朝先民是居住在辽东的建州女真部族。他们代代以游牧渔猎为生,养成了浓重的尚武之风。他们的发家之地山高林密,冬天严寒绵长,“山高水险,罕有平旷之地,习尚微弱,寒冽殊甚”。为了在这样严格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女真人个个都是吃苦耐劳、精于骑射的勇士,“习性悍勇,奔驰畋猎,乃其常事”。

建州女真在对下一代的培育上,从无娇惯溺爱之举,从婴儿时期开端,他们就开端有意识地培育其勇武习尚。华夏小孩们花花绿绿的儿童玩具,在女真人家无迹可寻。女真人婴儿的玩具,只要两种,一种是特制的“牛皮小枕头”,一种是硬木特制的“歘拐”或“歘棍”。

牛皮小枕头中开端填充的是荞麦皮,让婴儿手抓脚蹬,跟着年纪渐长,再从荞麦皮换成苞米、绿豆或许黄豆、河沙,逐步添加其分量,以训练婴儿的抓握力、手段和臂力。“歘棍”让婴儿抓取在手里,随意挥舞乱敲乱打,训练其反响和谐才能和抗击打才能。

跟着年纪增加,会走会跑之后,女真孩子的“牛皮小枕头”换成了碎牛皮缝制的口袋,里边填充细沙,每天让其对着口袋随意踢打扭摔。此外还有“绳子口袋”,口袋嘴上有半尺长绳子套,袋子其间装满小河卵石,逐步由轻到重,让孩子每天抡起、转圈、甩远。别的还有一种“掌袋”,大小不等,用绳子吊在房梁上,大致相当于今日的沙袋,让孩子用手掌拳脚击打“掌袋”。

年纪再大一些,女真人开端让孩子操练骑马、射箭,经常被摔得鼻青眼肿,爬起来拍拍灰接着再练,“十余岁儿童,亦能佩弓箭驰逐”。女真小孩从小到大通过这么十几年锻炼,成年之后,都会成为坚定不移、强悍绝伦的勇士,在战场上所向无敌也就家常便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