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件中西丝织文物亮相上海,讲述文明交流互鉴故事

2020-12-25 09:40:21 作者: 139件中西

全球同享的我国才智中,丝绸不得不提。它源于我国,后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欧洲人将来自东方的丝绸融入本乡技能和文明中,逐渐构成自己的丝织系统,反过来助推了我国传统丝织业向现代丝织工业的改变。连绵千百年间,以丝绸为载体,东西文明不断沟通互鉴。

今日将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开幕的《东织西造 秀丽日子——中西丝织文物展》上,江南和欧洲这两个丝绸中心将进行一次跨时空的对话。展览选取我国历代丝绸残片、明清江南丝绸精品、欧洲丝绸精品、中西丝绸服饰精品和日子器用中的丝织文物合计139件/组,侧重展示我国传统丝绸、丝织技能对西方丝绸、丝织工业开展的影响,并展示我国丝织业在文明沟通磕碰中的交融立异。来自我国丝绸博物馆、南京市博物总馆、姑苏丝绸博物馆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珍贵文物,无声地印证着:文明的传统,不是排挤和回绝,而是吸纳与交融。

至明清时期,江南已是我国传统丝织业的中心

展览中,时代最长远的一件展品是战国的对龙对凤纹锦残片。这是我国传统平纹经锦,以红、白、棕三色经线替换显花。织锦上的纹样非常丰富,从两边往中心排布着几许纹、凤纹、兽文、龙纹,类似的纹饰在同时期的青铜器、玉器上也能看到。

展览策划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城市史研究部张霞介绍,养蚕绞丝、依礼制衣、祭祀先人,是我国人连绵数千年的日子传统,“缠绵一缕丝 成果百莳花”就是对这种日子的生动描绘。据记载,我国古代的丝绸编织分为两个阶段:自商周至中唐为第一阶段,黄河中下游的华夏、巴蜀区域是编织重镇,丝绸以经线显花为主。第二阶段始于中唐,丝织业逐渐南移,至明清构成最为老练的工艺,编织中心在江南。

展厅显眼处,一件杏黄色夹服,是清代中期织金妆花起绒类织物中的精品。这件夹服是清代江宁编织所织,既是提花织物、织金织物,又是起绒织物。衣料的编织技能繁复,绒面割制平坦细腻,装修风格共同,被定为一级文物。

除了穿在身上,丝绸仍是重要的写画资料,比方用于绘画的绢和裱画的绫。一件露香园顾绣《山水人物图》以缎为地,先画后绣,以绣补画,颇具代表性。该图绣有“露香园”款识,钤有“毅庵主人九一八后得品”“看画轩”“静宽堂”“散佩堂”等白文保藏印,应为张学良的旧藏。

曾风行欧洲的“我国风”,糅合了亚洲多国的审美兴趣

如果说,十六、十七世纪以来,江南编织代表了我国丝绸的最高技艺,法国里昂丝织业则是欧洲丝绸的巅峰时间。从该国的丝织品中能够看出对我国丝织品的学习。

比方,本次展出的一件法国红地我国风织锦,具有18世纪风行欧洲“我国风”的艺术特征。织物用红、白二色经线和米、白二色纬线编织,丝线粗细纷歧,在织物上呈现模糊的肌理与改变。织物的纹样是一个手持伞盖头戴斗笠的人端坐在弯曲回旋扭转的树枝上,其穿戴具有浓郁的“我国风”。欧洲丝织技能的一大腾跃是贾卡织机的呈现——18世纪末19世纪初,里昂织匠贾卡经过“冲孔纹版”这一核心技能的创造,完成了织机的改造,使丝绸编织的功率成倍地进步,并能做到图画满足传神。

以此为标志,国际纺织业敞开了新篇章。在西学东渐语境下,人们对西洋物资的知道发生了改变,我国的丝织业在社会的动乱中酝酿着革新。此次露脸的一件20世纪初的提花旗袍,所运用的面料就是巴黎缎。这是桑蚕丝与人造丝交错而成的织物,三重纬线分区换彩织制,使斑纹具有闪色作用。该面料由杭州开发出产,姑苏振亚织物公司拷贝。

“文明因互鉴而开展,丝绸从我国走向国际,真实做到了我国才智全球同享。”张霞说。

作者:李婷

拍摄:叶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