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蜀道:一寨通远古 擂鼓衍文明

2020-12-24 01:36:58 作者: 大蜀道:一寨

大蜀道:一寨通远古 擂鼓衍文明

无 声

当文明的火焰没有燎原之时,高耸的巴岭山脉里便已燃起了炊烟,拓荒了农田,有了各色的陶器。那时,晨昏初分,六合一片苍莽,远古的先民手持石斧披荆斩棘,在原始的森林里拓荒前行的方向,寻觅生计的路途。或许米仓古道在那时便奠了基,之后的先祖们或许扔掉了古拙的石器,但依旧唱着一脉相承的歌谣拓宽了它、延长了它,使之化作了连通秦蜀的苍苍古道。

擂鼓寨

若是沿着米仓古道一路探古寻幽,定将穿越时空的壁障,与远古的先民们相逢,感触到文明来源之火的温度。在通江县境内有一擂鼓寨,它不只山灵水秀,还沉积着悠长的韶光、厚重的前史、灿烂的文明。

大约五千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分,远古的先祖们奔走风尘,不畏艰难困苦,在众多的神州大地不断迁徙,行至擂鼓寨一带时,见山林茂盛、物资丰盈,再加上擂鼓寨孤峰突起,三面绝壁,利于反抗来袭的猛兽,并且四周有适合播种的土地、足够的水源,便久居下来,繁衍生息,终究创始了光辉的“擂鼓寨文明”。

时至今日,远古的擂鼓寨是何相貌,已然无从考证,但仍可经过在这儿发掘出来的数以万计的文物一窥其茂盛。或许不只仅是茂盛,据现代考古发现,擂鼓寨遗址邻近不只散布有梓潼宫、凤凰包、大梁上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并且这些遗址还大都与擂鼓寨遗址同期。由此可见,擂鼓寨或许仍是一方遗落史书的文明源头,日后纵横在秦巴山林中的巴人,有或许便是他们的后嗣。

跟从先民们的脚步,一路跋山涉水,来到擂鼓寨,走进擂鼓寨文明陈列室,望着难以计数的前史碎片,心中的震动更是难以按捺。一件件造型精美、润滑乌黑的石器,一片片或大或小、或橙或黑的陶器,宛如天上的星斗掉落人世,它们身上的光辉纵已内敛,但从前的耀眼与崇高历经数千载仍不可磨灭。那是文明的光、人类最需仰视的初始之光。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光辉也是由此而来。

光阴荏苒,数千载韶光倏忽而过,别离了远古的富贵之后,擂鼓寨好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寂然无声,不为人知。直至后来,因着米仓古道化作由秦入蜀出动军队之要道,擂鼓寨刚才再次热烈起来。不过这次擂鼓寨宣布的动静不再是古拙的歌谣,而是战役的戎马喧嚣。《通江县志》亦称其“地扼通(江)达(州)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它从此感染了干戈之气,几度化为战场,就连其“擂鼓”之名,都与疆场征战有关。传说当年张飞夜过巴州,日夺三关,夜劫八寨,曾于此地擂鼓点兵、大北张郃,或因桓侯盛名,或因当年一战过分精彩,这儿逐渐被人称作了擂鼓寨。

不过,当今的擂鼓寨早已散去战役的阴云,化作一部活着的史书、一方任人朝圣的吉祥之地。它郁郁苍苍、生机盎然,宁静地耸峙在群山之中,演绎着灿烂的人文之光,悠然地向交游者诉说着远古的前史。

#参考资料:

①任祥祯主编.四川省通江县志编纂委员会撰写.《通江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08:814页

②李旭升主编.《巴中史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10:3-4页

③赵明皓编著.《擂鼓寨村史》[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1.

④刘辉光著.《诺永苍莽》[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09:1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