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观象台:看斗转星移500年

2020-12-23 23:17:59 作者: 北京古观象台

元末明初,因为比年战役,元司露台的悉数修建均遭破坏。明正统七年(1442年),在元代司露台南侧树立了观星台,即保存至今的古观象台。观星台建成后,明英宗大喜,撰《观天器铭》曰:“粤古大圣,体天施治。敬天以心,观天以器。”

见证东西方文化沟通

徐光启(1562年—1633年)是明朝最终一个担任钦天监的官员,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钦天监是明清时期观测天象、计算节气、拟定历法的官方组织。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徐光启入天主教,教名保禄。他随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地理、历法、数学、丈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一生致力于科技研讨,勤勉著作,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活跃推动者。他历经万历、天启、崇祯三朝,官场上三起三落。因为钦天监计算日食禁绝,崇祯皇帝当政后,召回了已赋闲在家的旧臣徐光启,要他掌管历法变革。徐光启找来德国人汤若望等参加这项作业。因为年事已高、过分专心,徐光启不小心从观象台上摔下来,腰部受了伤。崇祯六年(1633年),徐光启逝世。

上海徐家汇是徐光启的故土,徐家汇本名法华汇,为了留念徐光启而改名为徐家汇。徐光启墓就坐落徐家汇南丹路的光启公园内。崇祯七年(1634年),卷帙浩繁的《崇祯历书》总算完结。这部历法合计46种、137卷,标志着我国地理学从此用西方的计算方法拟定历书。崇祯十七年(1644年),崇祯皇帝将其颁行全国。

清朝入主中原后,顺治二年(1645年),汤若望将《崇祯历书》压缩成《西洋新法历书》103卷,进呈清廷。清廷将其定名为《时宪历》并颁行全国,册面上印有“依西洋新法”五字。从此,《时宪历》成为每年编制历书和各种地理计算的根据,直至现在仍是我国编制阴历的根底。汤若望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成为我国前史上的榜首个“洋监正”。

顺治皇帝逝世后,汤若望失掉了维护人,命运发生了巨大转机。早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对立西法制历的杨光先即作《辟邪论》,指斥天主教为邪教,次年又上疏呵斥汤若望在《时宪历》封面上题写“依西洋新法”是“借大清之历以张大其西洋,而使全国万国晓然知大清奉西洋之正朔”。因其时顺治皇帝尚在,汤若望未受影响。康熙初年,汤若望等人遭到清廷守旧派的冲击,《时宪历》被废止,汤若望被判死刑。康熙四年(1665年),在孝庄皇太后的干涉下,汤若望被赦宥,但失掉钦天监监正一职,朝廷改派杨光先为钦天监监正。次年,汤若望逝世。康熙七年(1668年),康熙皇帝亲政,为汤若望平反,康复其“通玄教师”之名。

其时,清廷在历法计算上分为两派,年仅13岁的康熙皇帝特意举办了一场较量。较量时,比利时人南怀仁准确测出正午日影方位,所以康熙皇帝下旨,“历法地理,概第南怀仁照料。”杨光先被除名,南怀仁任钦天监监正,康复《时宪历》。

尔后,康熙皇帝命南怀仁规划监造了6架新的地理仪器。至今,这些仪器作为中西科学沟通的前史见证,仍陈设在北京古观象台。

南怀仁是康熙皇帝的科学教师,曾经在长达5个月的时间里,从早到晚给康熙皇帝教学几许学和地理学,还将《几许本来》译成满文,并伴随皇帝出巡,沿途为其观天测地。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南怀仁逝世,康熙皇帝为其举办了盛大葬礼,赐谥号“勤敏”,并亲身编撰祭文:

尔南怀仁,秉心质朴,四野淹通。来华既协灵台之掌,复储武库之需……可谓莅来惟精,奉职费懈者矣。遽闻溘逝,殷切悼伤。追念成劳,易名勤敏。

康熙此谕,用满汉两种文字刻在南怀仁石碑的碑阴,碑阳则用汉文和拉丁文镌刻。

在古观象台西侧有一个院子,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式结构,包含正房、东厢房、西厢房。作为古观象台的一部分,这是其时的国家观象组织——钦天监工作的当地。这个四合院是明代修建,正殿紫微殿悬挂着清朝乾隆皇帝题写的匾额“观象授时”。这四个字归纳了观象台的功能:观测日月星辰运转的规则,据以拟定和公布历法。正殿西侧是汤若望、南怀仁其时的工作室,至今保存。

观测仪器合浦还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