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有葱,下有银”:用植物寻找银矿的方法靠谱吗?

2020-12-23 12:03:12 作者: “山上有葱,

文|李崇寒

与罗马帝国双峰并立的东汉王朝,在采冶银矿石,加工制成银器、银币方面与前者平起平坐。《汉书·地舆志》云,犍为郡,朱提(与“书识”同音)山出银,这是我国最早见于前史文献记载的古银矿产地。汉代犍为郡的辖境大致坐落康滇地轴边际。这个区域的铅锌矿床散布很广,矿石的金属矿产成分以方铅矿和闪锌矿为主。朱提本为山名,继为县名,治地址今云南昭通区域,从汉代开端即以挖掘锻炼产值大、纯度高的白银出名。王莽当国时规则,朱提银八两为一流,值一千五百八十(钱),它银一流值千,银价为其他区域产银的1.5倍,致使后世将“朱提”作为优质白银的代名词。韩愈就在《寄崔二十六立之》诗中以“我有双饮盏,其银出朱提”招引老友赴约,大略到了唐朝,朱提银的挖掘已成萎缩之势,由于少而显得特别。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银的出产已初具规模,古人在寻觅、挖掘银矿石的过程中总结了许多经历,比方《管子》“地数”篇中说,“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上有丹砂者,其下有金”,这是使用矿产的共生联系来找矿。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载,“山上有葱,下有银;山上有薤,下有金;山上有姜,下有铜锡”,这是使用指示植物来找矿,由于自然界中某些金属元素对植物的成长有着共同的影响,用现在的话解说便是许多野葱、野蒜在富含硫酸盐区域常常成长旺盛,硫、砷这两种元素又常与金、银伴生,具有丰厚找矿经历的矿工便常常依据相关植物的散布状况与长势来寻觅金属矿产。

绘画,描绘 16 世纪探矿者用木棍找寻银矿的景象

唐代“有银”地址35处,散布于28个州府中,以南边居多,饶州的银山(唐时属饶州乐平县,今属江西德兴)为唐代最大的银矿,产值可观,年产银十万余两,但是一般银矿挖掘时刻很难维持在一百年以上,德兴银矿不久式微。纵观唐、宋、元、明银矿产区的地舆散布,白银挖掘地从江西、湖南转移到云南。有学者计算过,有明一代,国内白银年产值为20万—30万两,因经官方答应的民间银矿很少,产值细小,故不归入考量规模。一方面,朱元璋劝诫,“银场之弊,利于官者少,害于民者多。”银矿不行轻开,“盖恐奸民结聚为患”;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白银的需求又很大,明代皇帝的银矿冶业方针变化无常,时开时禁,限于其时出产技术的落后,无法支撑大规模的矿产挖掘以及出产再加工,加上我国本身即为“贫银国”,全国各地虽发现了不少银矿,但银矿石的质量都比较低下,提炼率很低,仅凭国内挖掘所添加的戋戋之数,远远满意不了白银周转之需,隆庆开关(1567)外国白银很多流入,才得以处理我国白银的供需矛盾。

反观欧洲,跟着西罗马帝国消亡,西班牙区域白银出产削弱,中世纪欧洲白银产地转向中欧和东欧,直到十四五世纪,欧洲白银年产值维持在50吨左右。但波希米亚和萨克森区域的矿脉早晚有干涸的一天,假如没有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白银和整个国际的前史或将从头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