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风摇曳四海崇 记者探寻“海天佛国”普陀山

2020-12-22 13:38:46 作者: 莲风摇曳四海

普陀山寺庙的一角(图片由普陀山朱家尖管委会供给)

梵宇林石、寺塔崖刻、钟声涛音……在1390座岛屿组成的舟山群岛中,普陀山是一个面积不到12平方千米的小岛,但却因其山海美景与释教人文相依相伴,充满着奥秘的颜色。

五朝赏赐无双地,四海爱崇第一山。自唐代在此创始观音道场以来,至今已逾千年之久,普陀山也日渐成为我国甚至世界出名的释教名山。

近来,咱们跟从舟山海洋文明学者孙和军的脚步,一同探寻这座被誉为“海天佛国”的岛屿。

导览专家:舟山海洋文明学者 孙和军

灵山觉海 名成普陀

从海岸牌坊,沿着妙庄重路,入三摩地,经普济寺、法雨寺,然后从香云路登临佛顶山,在慧济寺瞭望海上卧佛——洛迦山……这是步行旅游普陀山的经典道路。

普陀山的朝山进香古道前段便是妙庄重路,起自古码头短姑道头,通过白华庵、三圣堂、石牌坊至普济寺。

古道长2里半,散步在妙庄重路,古木蔽天,清幽雅静。每隔几步都有一块石刻荷莲图,花姿各异,拙朴禅意。明代以来妙庄重路一向是香客到普陀山朝圣的首要香道,香客比肩接踵。

“妙庄重路是普陀山释教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曾留下许多名人轶事和文明奇迹,其间‘入三摩地’石碑是明代书画我们董其昌所题。”孙和军边走边介绍。

普陀山虽以释教出名天下,在唐朝之前却以道教出名。普陀山最早叫梅岑山,相传因汉代梅福在此采药炼丹得名,宋时留梅福“履迹飘痕”,至今还有梅福庵、梅湾和炼丹洞等遗存。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钦赐宝陀观音寺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普陀山以寺为山名正式开端。

实在让普陀山名扬天下,赢得“我国四大释教名山之一”盛誉的,是观音大士。而不肯去观音院、紫竹林等也成了观音道场在普陀山的标志。

说起普陀山观音道场的来历,孙和军娓娓道来——普陀山观音圣地起始于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僧慧锷第三次入唐求法,在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一尊,搭乘商船归国(详见唐代日本《梵衲亲王入唐记》),归经普陀山,遇到风波,商船触到新罗礁(现普陀山对面朱家尖岛古石牛港入海口莲花洋上的一块海礁),一连数天,无法起航,慧锷认为菩萨不肯去日本,成果船漂到潮音洞就上岸。山上居民张氏目击后,舍宅供奉,从此这儿成为海内外过往船舶及渔船请求帆海安全之处。

至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张氏居处建起“不肯去观音院”,邦人请求辄灵,很快扬名海内外。

关于观音道场的来历还撒播着另一种说法:慧锷的船是在莲花洋上为铁莲花所阻,慧锷请求,认为观音不肯去日本,遂留于梅岑山。孙和军笑着解说,铁莲花从今日的视点看,很可能是莲花洋上海蜇旺发,堵了航路。

从那时开端,观音道场在梅岑山布设,道家气味浓郁的梅岑山也就渐渐改名为佛家气味浓郁的洛迦山。而本乡道教在舟山群岛也逐步式微而边缘化,释教鼓起,替代了道教的传统方位。

现在,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并称为普陀山三大禅寺以及宝陀讲寺架构起普陀山观音道场。“普陀山是天风海涛与观音崇奉一起缔造的创作,从帝王将相到普罗群众,走进普陀山,无不爱崇慈航大士观音菩萨,普陀山影响也日益壮大,成为释教名山。”孙和军说。

普陀山磐陀石(图片由普陀山朱家尖管委会供给)

名人聚集 诗墨天香

普陀山作为文明圣地,历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赋诗,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诗文碑铭,这也让普陀山人文见识及文物奇迹极为丰盛。

佛顶山慧济寺的后门,一座铜像引得不少游人停步:南宋闻名诗人陆游和当地和尚喝茶论诗,一旁的石碑上刻着陆游的词《积德行善近 登梅仙山绝顶望海》。站在这座铜像前,好像能看到晚年陆游两次朝着诗意的普陀梵音,完结他生命路程的心灵泅渡。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