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2020-12-19 16:57:49 作者: 大唐开国皇帝

汉、唐是前史上最能代表我国的两个朝代。后人常把汉朝与唐朝混为一谈,其实唐朝在经济、政治、文明及中外沟通诸方面都取得了比汉朝更为光辉的成果。

汉高祖刘邦拨秦乱反之正;唐高祖李渊拨隋乱,康复并扩展了前朝的昌盛。

隋之得失存亡与秦大致相似。秦始皇并吞六国一致全国,隋文帝一致南北。秦二世虐用威刑,“刑者相半于道,死者堆积于市”;隋炀帝好高骛远,穷兵黜武,又专横荒淫,把文帝积储的国力浪费殆尽。

秦末隋末皆祸起于农人,二世、炀帝均身殒于匹夫。秦隋两朝“原始要终”,“若合符契”。

秦亡汉兴与隋亡唐兴,亦不乏类同之处。隋犹秦也,隋政之恶,固为大一统之前所必经之途径。

秦之后即为汉,隋之后即为唐,汉唐皆享国悠久。前有大缤纷,后有大一统。此乃秦隋之同遭,汉唐之国运也!

唐兴始于李渊。

李渊生于北周天和元年(566年),即丙戌年,属狗。

李渊血缘其初本是华夏,与胡族混居乃较晚之事。故李唐家世纵非胡族,亦系胡汉混种,也可与称之为“新华族”,以别于南朝的旧华族。

李渊生母独孤氏为鲜卑望族,与隋文帝杨坚妻独孤皇后为亲姐妹。

渊妻窦氏亦为鲜卑望族,系隋定州总管窦毅之女。所以李渊与魏、周、隋三北朝皇室都有亲属关系。李渊与隋炀帝是姨表兄弟。用陈寅恪先生的话说,

李渊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是统领府兵的六柱国之一,并且对北周宇文政权有佐命之功,身后追封唐国公。其父袭爵,北周时历任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

李渊七岁袭封唐国公。隋代初年,因母为文帝皇后姐,特见亲重。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楼烦两郡太守,后被召回京城,任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

大业末年全国大乱,农人起义烽火四起,操控集团内部离心离德。杨玄感起兵反隋,炀帝对大臣多有猜疑。李渊长于交结各方人士,颇有威信,也在猜疑之列。一次炀帝召李渊,李托病未往,炀帝问其甥:“汝舅何迟?”李甥答曰有病。炀帝又问:“可得死否?”

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为山西、河东劝慰大使,平定当地反隋起义军。十三年头,李渊为太原留守,开端为起兵反隋作预备。李渊早有取隋而代之的目的。出任太原留守后,屡有人劝他起兵反隋,李皆未置可否,仅仅对这些人示好,并加以重用。

李世民也劝李渊道:“今主上无道,大众困穷,晋阳郊外皆为战场,大人若守末节,下有寇盗,上有酷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意,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

李渊大惊:“汝安得为此言?吾今执汝以告县官!”世民答道:“必欲执告,不敢辞死!”渊即改口说:“吾岂忍告汝?汝慎勿出口!”

李世民进一步劝道:“今响马日繁,遍于全国,大人受诏讨贼,贼可尽乎?要之,终不赦罪。且世人皆传李氏当应图谶……大人设能尽贼,则功高不赏,身益危矣!唯昨日之言,能够救祸,此万全之策也,愿大人勿疑。”

李渊说:

李渊审势度时,以为条件现已老练,遂誓师起兵于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起兵后,李渊率师南下,渡黄河,攻入长安,先在关中站稳了脚跟。

入长安后,李渊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皇帝(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又以杨侑名义进封自己为唐王,综理万机。

高欢以东魏、宇文泰以西魏代北魏,都师法曹操的故伎,以丞相名义当国秉政,挟皇帝以令诸侯,就像当年曹挟制献帝那样。

宇文觉以北周代西魏,高洋以北齐代东魏,亦先以相国名义辅政,然后逼皇帝禅位。

杨坚以隋代周也是如此。

李渊以唐代隋发挥的是同一把戏:先以大丞相名义立代王杨侑为帝,然后乘机取而代之。

李渊与魏、周、隋三朝帝室都有亲属关系,对(曹)魏晋以来改朝换代的程序天然一目了然。以唐代隋,不过是故伎重演罢了!

从汉末到唐初是我国由割裂走向一致的前史。

北方东西魏、北齐北周、隋五朝“禅让”与南边宋齐梁陈四朝“逊位”的前史阐明正统观念在我国人的心目中并没有消灭。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