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东迁后,这三个诸侯国成为赢家,先后称霸春秋

2020-11-29 20:09:54 作者: 周平王东迁后

平王东迁是东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镐京迁到洛邑的历史事件。西周末期,周幽王这位君主在位时,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不管历史上的周幽王到底有没有烽火戏诸侯,仅仅是废长立幼的行为,显然就要为西周的灭亡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此背景下,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

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因镐京残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周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选择迁都洛邑,也即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这无疑开启了东周的历史。平王东迁是历史学家划分时段的重要事件,亦是周朝国势的转折点。平王迁都之后的周朝被称为东周,而由周武王立国至周幽王被杀的时期则称为西周。在周平王东迁后,有三个诸侯国获得了比较大的利益,并在春秋时期相继称霸。那么,问题来了,这三个诸侯国分别是谁呢?

一、秦国

秦国(前770年—前207年),是周朝时在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对于秦国来说,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蜚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定都于秦邑(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东北),使复嬴氏祀,号曰“秦嬴”。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不过,即便如此,秦国还不是一个正式的诸侯国。当然,这一情况在周平王东迁之后发生了改变。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同时,东迁后,周平王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基础。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讨伐西戎的途中去世,葬于故地西陲(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其子秦文公继位。虽然秦襄公没能夺回被西戎占据的岐山等地。不过,经过多位秦国君主的努力,秦国还是击退了戎狄等势力,从而扩大了自己的疆域。因为是周王室册封的,所以,秦国可以名正言顺的占据关中地区,也即原先西周都城的所在地。所以,非常明显的是,周平王东迁洛邑,秦国的收获实在不小了,不仅获得了诸侯的名分,更将原先西周都城的地盘据为己有,这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促使秦穆公得以在春秋时期称霸一时。

二、晋国

在周幽王被杀后,诸侯们拥立姬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而此时周幽王的残余势力虢石父又拥立周幽王的另一个儿子姬余臣(一说是周幽王的兄弟),史称周携王。周平王和周携王各自称王,周朝出现二王并立的情形。对此,晋文侯二十一年(公元前760年),晋文侯杀死周携王,结束周王室长达十年的二王并立局面,稳定东周初年的局势,史称“文侯勤王”。

在此基础上,晋文侯像周初的周公旦一样,大展匡扶周室之雄风,成为再造周朝的功臣。周平王为嘉奖晋文侯之功。因此《国语》有评价说:“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 是晋文侯决定周平王的命运,他也因此获得辅佐天子、代王征伐的大权。后来,晋文侯在汾水流域扩张晋国疆土,并得到周平王的承认。由此,对于晋国来说,获得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获得了代替周天子征伐的大权,二是获得了汾水流域的地盘,这成为晋国在春秋时期崛起和称霸的重要基础。

在晋文侯之后,晋国又“文”作为谥号的君主,也即晋文公。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晋氏,名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虽然晋国的称霸,距离平王东迁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如果没有周平王东迁,晋国不可能在春秋初期不断扩张,乃至于为晋文公称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和秦国一样,晋国也是平王东迁的大赢家。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