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起兵之初的两位贵人,一位资助钱财,另一位贡献更大

2020-11-29 16:06:06 作者: 曹操起兵之初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登基,这就是汉少帝。对此,大将军何进想趁灵帝驾崩、宦官失势之机诛灭十常侍,但没有取得何太后的支持。于是何进便召时任并州牧的董卓进入都城,胁迫何太后同意。然而此举打草惊蛇,董卓尚未抵达都城,何进已被宦官下手谋杀。同年九月,董卓率领大军进入东汉都城,执掌朝政,把汉少帝废为弘农王,而改立其弟陈留王为汉献帝,又派人把弘农王母子毒死,自称太师,专擅朝政。

对此,在笔者看来,董卓祸乱朝政的行为,自然引起了天下英雄豪杰的声讨。其中,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洛阳市)。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且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对于曹操来说,起兵之初的实力是比较有限的。比如曹操虽然有曹氏和夏侯氏将领的支持,但是,和四世三公出身的袁绍、袁术比起来,这显然不算什么。不过,在两位贵人的帮助下,曹操不仅获得了一支数千人的兵马,更拥有了兖州这一立足之地,这成为曹操得以崛起的重要基础。那么,问题来了,曹操起兵之初的两位贵人,分别是谁呢?

卫兹

一方面,就卫兹来说。卫兹(?-190年),字子许(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将卫兹的名字称之为卫弘,应该属于误记的情况),陈留襄邑(今河南省商丘市睢县一带)人。对于卫兹来说,是陈留郡的人士。而在公元189年,曹操正是来到陈留郡之后,才起兵反对董卓的。

根据《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裴注:世语曰: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

公元189年,曹操来到陈留郡后,卫兹散尽家财,从而资助曹操起兵。正是在卫兹的资助下,曹操获得了一支5000人的兵马。虽然5000人并不多,但是,在东汉末年,这已经是曹操能够逐鹿中原的基础了,好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比如刘备、孙坚等诸侯起兵之初,也只有数千人马。

根据陈寿在《三国志·卫臻传》中的记载: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父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

在曹操来到陈留郡后,卫兹就表示“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对此,曹操也感到奇怪,于是就和卫兹交谈起来。正所谓志同意合,这两个人就在一起商议大事,比如如何起兵讨伐董卓等。不过,非常可惜的是,在讨伐董卓的战役中,卫兹不幸阵亡。在荥阳之战中,卫兹不幸战死沙场。此战之后,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围困董卓,虽然曹操一心讨伐董卓,不过,关东诸将不肯听从,也即不拿曹操当回事。

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势力。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拼,这意味着讨伐董卓的联军至此解散。在此背景下,曹操当时的情况,无疑是比较尴尬的,也即自己无法继续进攻董卓,从而匡扶汉室,也没有足够的地盘来壮大自己的实力。当然,在这个关键时刻,曹操得到另外一位贵人,也即鲍信的帮助,这可谓曹操一生的重要转折点。

鲍信

鲍信(151年-192年),字允诚,泰山平阳(今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人。鲍信年少时有远大的志向,宽厚爱人,沉着刚毅有谋略。中平元年(184年),鲍信受大将军何进所征辟就任骑都尉,受命回乡招募兵卒,鲍信招募了一千多士兵,归途中到达成皋时何进已经死于兵变。鲍信知道董卓必然祸乱天下,于是劝袁绍袭杀董卓,但袁绍畏惧董卓而没有行动。初平元年(190年),袁绍因废帝问题与董卓决裂,通告天下讨伐董卓。曹操也于此年十二月在己吾起兵。鲍信于是以济北相身份与其弟鲍韬起兵响应曹操。当然,讨伐董卓的行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其中,曹操因为荥阳之战被董卓麾下大将徐荣击败,可谓元气大伤。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