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小学生发现西游记漏洞,学者:确实无法反驳,一般人难以想到

2020-11-26 16:08:18 作者: 浙江小学生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南宋理学家朱熹对于探寻学问的方式,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要不断的接受新事物,同时发现问题,活跃的思考才能够得到进步。而“创新”正是我们新一代年轻人普遍稀缺的重要能力之一,但是在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身上,却看到了敢于挑战权威和提出疑问的精神,这是怎么回事呢?

《西游记》我们都熟悉的一大经典,在1983拍摄的同名电视剧火爆的同时,这一经典名著也走进了千家万户。可以说四大名著中最老少咸宜的一本小说,就是《西游记》。而一位热爱《西游记》的五年级女生却对原著提出了一个问题,她发现了一个漏洞,让专家们都无法反驳。到底是什么样的漏洞,让专家也不能反驳,只能悉心解释呢?

这名小学生叫马思齐,是浙江杭州人,现在就读于杭州小学五年级,从小就是一个喜欢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好孩子。虽然她内向不爱说话,但是在她的小脑袋里,总是不停地探究着世界,拥有着超强理解和洞察能力的她,经常会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

而马思齐平时最爱和爷爷一起看《西游记》,六小龄童主演的83版《西游记》成为了她童年的好伴侣。在来回翻看不下十次后,她准备阅读《西游记》原文,打算自己一个人看完一整部原著。众所周知,四大名著除了《水浒传》外,都是文言文与白话文交替使用的著作,特别是《西游记》还设计了满天神佛,有不少偏僻字,对于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非常高。

但是马思齐一边翻字典,一边请教父母老师,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挑战了原版的《西游记》。在来回翻阅好几遍后,她却从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并且勇敢的向大人们提出自己的疑问。最后竟然有相关专家给了她详细的答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马思齐发现书中关于师徒四人吃饭的描写都非常简单重复,每一次吃的东西都相同,不是馒头就是米饭豆腐和青菜,而且师徒四人从东土大唐一直到西天灵山,这一路上食物都基本没有变动。

而我国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也不相同人,在陕西以面食为主,而新疆则与之不同。所以按理来说每次去过的地方不同,吃的食物也应该不尽相同才对,为什么每一次都是一样的呢?甚至就连干粮都没有变化。

研究西游文化的专家在看到了她的疑问后,并没有因为她是小学生而忽视,反而郑重的回答了她的问题。首先《西游记》的主旨是西行取经,除魔卫道,所以饮食不是重点,被作者一笔带过。其次在吴承恩所在的年代,正好是战乱时期,所以作者本人也没有什么锦衣玉食,他对于食物的描写相对符合年代背景。

在专家的解答下,马思齐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释,而她也因为善于提出疑问和发现漏洞被广大网友称赞。在现在关于《西游记》这本经典名著的改编翻拍作品数不胜数,有的人认为“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不赞成人们改变《西游记》中角色原来的形象和特征。但是又有部分人认为,应该对经典进行二次创作,这恰巧是“创新”的表现。对此你又是怎么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