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战略的观点来看:隋炀帝为何两次远征吐谷浑?

2020-11-20 02:24:28 作者: 以战略的观点

公元608年(大业四年)、公元609年(大业五年)间,隋朝统治者曾两次挥师西北诛讨吐谷浑部族,取得两战两胜后凯旋而归。

隋炀帝为何两次远征吐谷浑?

目的很简单,首先是为了开疆扩土,其次是为了确保西域商道的通畅。

可是,隋朝远征军在大获全胜后,没有一鼓作气、乘势追击,彻底地围歼吐谷浑残余势力。致使吐谷浑首领在兵败逃脱后,收拢流散残敌后再度杀回故地,持续不断地兴兵侵扰隋朝边陲重地,俘虏人畜、抢掠财物,烧杀一番而归。

隋讨伐吐谷浑之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我们知道,隋朝立国初期,游牧于北方地区的突厥部族日渐强盛,屡屡进犯大隋帝国边境线附近的城镇。

当时,游牧于青海省境内的吐谷浑部族,也正在悄然崛起。其也想趁隋朝初建的时机捞些好处,于是就调集族兵,频繁袭扰位于河西走廊一带的城镇。

不过,吐谷浑当时的势力还很弱小,在隋朝的眼里,吐谷浑就如同一只蚂蚁,碾死他很容易,故而就将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了突厥那里。

所以,隋朝为了能够集结优势兵力打击突厥部落,继而针对吐谷浑部落采用了和亲策略,随之将光化公主许配给吐谷浑可汗慕容世允为妻。

公元603年(隋仁寿3年)隋文帝杨坚执政时期,突厥部族迫于隋朝军事打击与政治分化的双重压力下,部族内部决裂,一分为二。

东突厥突利可汗率众降隋,西突厥为步迦可汗反隋,由于东突厥启民可汗联合隋朝大军一起攻击西突厥。

致使步迦可汗所部大乱,各部族纷纷叛离西突厥而归顺了东突厥染干,步迦可汗收拾不了局面就逃往吐谷浑,数年之后客死他乡。

至此,隋王朝和突厥部的战争落下了帷幕,形成了一种彼此休兵罢战暂时性的友善时期。

公元604年(隋仁寿4年)初秋,杨广弑父称帝,隋炀帝不仅穷奢极欲,为人又好大喜功,更喜欢勤兵黩武,所以即位后就改变了其父杨坚对吐谷浑政权的和亲策略。

同时,由于突厥归顺隋朝后,吐谷浑既没有从突厥灭亡中吸取经验教训,更没有停止侵犯隋朝边境行动。

相反,吐谷浑伏允可汗却加大了军事力度频繁侵略河西走廊沿线各镇,针对往来交易的商贾肆意虏掠。

隋王朝为确保河西走廊的畅通及西域边防的安全,决定以恶制恶,运用军事力量对吐谷浑人实施军事制裁。

隋讨伐吐谷浑之战爆发经过

隋军第一次征伐吐谷浑之战:

公元608年(大业4年)秋季,隋王朝命令定居于新疆吐鲁蕃一带原突厥铁勒部,东击吐谷浑。吐谷浑无防备,于青海海西州境内溃败。

伏允可汗率领部众后退到了日月山东部地带,此地域隶属于大隋朝西平郡辖制,郡府位于湟水(青海乐都),吐谷浑遣派使臣入境,恳求大隋皇帝能伸出援助之手,支援伏允兄弟一把。

于是,隋朝表面工作安排得非常到位,既让吐谷浑的外交大使满意而归,又没有使其心生疑惑。

为何这么说呢?

因为,隋王朝已将一支劲旅悄无声息地设伏于西平郡内,此时正伺机而动,向吐谷浑发动袭击。

隋炀帝又命令宇文述率领所部兵力急速开拔,进驻羌城(青海湟源东南一带);

命令杨雄带领所部兵力自黄河南岸的浇河郡(青海贵德附近)倾巢而出。

当时,正在做着春秋大梦的吐谷浑闻知隋朝分头来袭,遂掉头向西部逃窜。

隋朝大军则分为南北两路顺着黄河两岸尾随追击。宇文述统帅东路军一直追击到了隶属于吐谷浑控制的曼头城(青海共和以西一带),乘势攻城而入,击杀数千人,继续乘胜追杀到了赤水城(青海兴海东南黄河西岸附近)。

由于吐谷浑不敌,溃败而逃,隋军继而追杀围剿,生擒其大小官员数百人,俘虏吐谷浑众数千余人,随后得胜而归。

 1/2    1 2 下一页 尾页